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三十五章 对未知恐惧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三十五章 对未知恐惧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庄哥,究竟老雷说的山神是否存在,我不敢肯定,但『迷』信这事,也不能轻易否定,对不对?”

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最牢靠的办法是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采用这个办法。

“李茅算是个聪明人吧?其实,我觉得他原来也有点『迷』信『色』彩。”

哟,有内容。李茅这小子,原来有不光彩历史啊。我兴趣明显,小苟就讲得开心。

“他读中学的时候,喜欢看一个杂志,叫《外星人探索》,其实,我觉得那也算一种深信,而且是一种更没谱的『迷』信。如果信鬼神大家毕竟信了几千年,信外星人,恐怕只有几十年时间,更没道理。”

我有点失望,原来小苟说的是这个。那只是好奇心驱使下,小男孩的一种探索心态,没必要扣上一顶『迷』信的帽子。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人,都比我家庭条件好,有些见识,我听都没听说过。比如什么动画片情节啦、某游戏技巧啦,这些,我『插』不上嘴,有一种自卑感。这也是我至今,在大学同学中,没能与任何一个人保持长久友谊的一个原因。

道不同不相为谋,门不当户不对,这两句话,我在大学那宿舍里,就感受清楚了。

但他们除了谈论玩耍以外,同学们讨论的话题中,还经常涉及两个东西:外星人和兵器知识。他们在中学时代,有的订了杂志,有的看了相关书籍,反正,都有这方面的爱好。

至于男孩子喜欢与战争有关的东西,那是天『性』。在长期的人类进化中,男人因其力量特点,长期担负着战争和狩猎的任务,男人喜欢军事,仿佛是天生的。

当然,他们有条件买画报和杂志,谈论看似高端的兵器。我们农村小孩子,比如我和二娃们,只能从事实战。相互打斗或摔跤,也算是小型的战争演练。

在大学的图书馆,我也看过几期《外星人探索》,虽然刚才始有点兴趣,但看着看着,对所谓目击事件进行分析后,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把猜测当结论,这事应该是文人干的,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

我说到:“也许李茅当时只是好奇心重而已,算不上是『迷』信『色』彩。但是,总幻想外星人的事件,确实与『迷』信有共同之处。”

“他看过的书,我都可以看。”小苟说到:“反正,每周我都要到李老师家里面去,也翻了翻。当年,李茅家条件比我好,他成绩也比我好,所以,平时对他有些不服气。所以,在对待他的爱好上,我有一种鸡蛋挑骨头的怀疑精神,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嫉妒。”

够诚实!小苟这话,证明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只是被竞争扭曲了怀疑对象。李茅怀疑的是外星人是否存在,你怀疑的是李茅的爱好是否正确。没怀疑就没思考,没思考就没进步。”

我得鼓励他的怀疑思想,并且打消他自我谴责的顾虑。

“他的好奇心,有时有点疯狂。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将想法付诸实践,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我是参与者,亲眼看见过他的疯狂。”

有意思,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我是不是有点八卦?

“李老师不是老师嘛,他儿子李茅,当然在学校就比较自由。他有一天要我配合他,搞一个大工程,问我敢不敢。我有什么不敢的?他第一名敢做,我就敢做,反正出了事,有李老师兜着。”

“我们到物理教研室,趁老师们吃中午饭不在时,偷走了光学课用作教材的几块透镜。偷东西是他的事,望风是我的事,没想到,这事居然很顺利。我们那学校,穷得很,老师的办公室和柜子,平时都没上锁的习惯。至于透镜放在哪里的,李茅早几天就侦察好了。”

我问到:“要是老师回来发现透镜没有了,不找吗?”

“李茅跟我分析过了,不会。光学课,关于焦点焦距、关于正像反像实像虚像的课,全校已经上完了,离期末复习还早,老师不会用到它们。再说,我们只是借用,过一段时间又还回去,没事的。”

“那你们准备怎么使用它呢?”

“目的和『操』作都是李茅安排的。我们准备做一个望远镜,需要透镜两块,配合着使用,当然还得找个口径适合的竹筒什么的,将它们装在一条直线的通道里。我问李茅为什么这么迫切,李茅说过几天是个什么日子,据说最容易出现外星人的现象,要找一个无月的星夜来观察,还得万里无云。”

原来是天文观察,这设备,也太粗陋了。

“李茅认为,要达到这个日子,本来就十几年才有一回,况且无月无云的要求,也就那一天合适,所以机会难得,他要试一把。”

“最终结果怎么样?”

“当然失败了。你想两透镜的焦距必须对准在一个精确的点,在竹筒内必须让它们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更重要的是,这一番『操』作下来,要么是透镜发生了偏移,要么是镜子被手弄脏。更何况,我们观察的那天,天上还有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失败的动手实验,人类早期探索的模式,总在新的时代年轻人身上,一次又一次重复发生。

“更要命的是,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却在科学之外。”小苟一边笑一边讲:“那天晚上,我们拿出自以为装好的望远镜到李茅家的后山上,观察星空。本来是趁着李老师他们睡着了才溜出门的。反正我经常在他家睡,也习惯了。”

我意识到,李茅是多么幸运啊。他跟小苟的关系,如同我跟二娃的关系一样,一生有这样的发小,一同成长并保持友谊,是人生最难得的事了。

“我们当时是这样想的,即使李老师发现我们不在屋,一时半会也找不见我们。我们在后山树林里,也没光线,他是找不到我们的。于是,我们开始观察调试,李茅仿佛在等待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充满了兴奋。”

“那后来呢?”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吧,我们调试的工作在反复中失败,正焦头烂额时,背后响起了李老师威严的声音,差点吓得我俩大小便失禁。”

这就夸张了。不过,夸张点也好,有趣味。我问到:“不是说不好找吗,你们隐蔽得这好,李老师怎么找到的?”

“要怪就怪蚊子。那大夏天的,树林里蚊子真不客气,隔着衣服都叮人。我们随意就拍,就打,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该有多么『迷』人?李老师是听着这声音,把我们找到了。”

毕竟是小孩子,还是图样图森破了。

“失败的科学观察,引来了道德惩罚。因为,这透镜是我们偷来的,学校的公共财产,当然得受处罚了。那一天晚上,我们俩罚站,不准坐下,靠墙站立,听李老师讲圣贤,讲道德。”

我笑到:“这总比打你们一顿要强吧?”

“还不如打一顿,当时痛一下,过后就解放了。你知道,他讲一段,就要我们当场谈感想,这思想的折磨,比啥不厉害?从那以后,算是怕了,李茅也对这外星人的事,只敢空想,不敢有所行动了。”

学生最怕考试,这种思想上的拷问,是最难受的。更何况,漫长的夜晚,昏昏欲睡的年青人,要谨慎应对老者的问题,生怕激怒对方,这种胆颤心惊的感觉,确实不好受。

我们拷问自己时,当最不喜欢的话题来临,我们可以按心理保护的原则,回避或者跳过。但他们做了错事,面对最尊敬最威严的拷问,肯定如同炼狱一般。

“庄哥,当李茅还在思想上沉『迷』于外星人的时候,我却在找他的思想『毛』病。我也总结了,『迷』信外星人的存在,与『迷』信鬼神,其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

所谓探索外星人的存在,一般来讲是科学家的事。如果把它跟『迷』信鬼神相联系,是不是有点牵强。

“第一,动机相同。凡是人们理解不了,或者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你可以推给鬼神,也可以推给外星人,对不对?”

小苟这一问,确实很关键。不管是鬼神还是外星人,都是人们解释未知世界的一个办法。面对未知,反正我给了个答案,至于信不信,那是你的事。

“第二,无法验证。所有关于鬼神或者外星人的事,都无法验证,因为人们抓不住它们,没有实证。既不能证明是对的,也不能证明是错的,对不对?”

当然,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没逻辑,就没有科学精神。

“第三,全凭想象。比如,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洲的海难和空难,是因为外星人造成的。但你也可以说是妖怪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因和结果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中间缺失的部分,全凭人们的推测和想象,对不对?”

他所说的三个共同点,我都承认。按这个思路来考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与相信鬼神的存在,都属于『迷』信。

小苟说到:“既然李茅无法排除外星人的存在,那么,我怎么能够轻易排除鬼神的存在呢?”

是啊,无法证伪的东西,是无法排除的。但到这里,我发现了小苟思维中的倾向。比如遇到这种问题,我会这样想。假如我无法证明鬼神的存在,我就当他不存在。但小苟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无法证明鬼神不存在,那他就当鬼神存在。

以上两种推断都不全对,也没全错。

这是一个伟大的问题,历代思想家都有自己的偏好。孔子本人在这个问题面前,也体现出比较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仿佛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方面,他又仿佛承认:祭神如神在。

想到这里,没法深入下去。小苟的问题打断了我:“庄哥,究竟哪种推断是可取的呢?”

“这是个好问题”我首先肯定小苟的追索之心,然后说到:“如果拒绝假设,就当外星人或者鬼神不存在,那么,人类就会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固步自封,人类探索的进步就没有了。如果过去相信外星人或者鬼神存在,就容易坠入『迷』信的深渊,胡『乱』解释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是,话分两头说。从两个思路有利的方面来看,也很明显。不相信的人,靠谱,避免了人类的盲目。相信的人,进步,总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揭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之『迷』。要说,最开始的科学想法,也算是没经证实『迷』信,只不过,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它而已。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开始的公式,只是他头脑中没经验证的一个数学推算结果,但几十年后,经过那次月食事件,才得到证实了。”

这个说法让小苟兴奋,因为他虽然有点『迷』信倾向,但科学训练的自省习惯,总会让他心有不安。经我这一说,他仿佛看到了『迷』信的积极意义,也对自己的想法多了一种安慰。

“庄哥,照这样看来,许多科学,是从『迷』信开始的?”

“准确地说,是从探索开始的。最开始的经历,总有点『迷』信的『色』彩。比如爱迪生试验灯泡的材料,他原来认为的九十九种材料,最开始试验的时候,莫不是抱着这恐怕是对的的想法,这就是『迷』信。只不过用试验排除了,最后试验到钨丝,才算正确,这才算是对了。但『迷』信与科学,还是根本不同的。”

“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在初始阶段,都是从猜测出发,得到一个结论。但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经得起反复证伪。『迷』信将一种推测当成当然的结论,无法证伪,这就是根本区别。当然,起点时有相同的地方,这倒没错。”

“庄哥,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对好奇心的理解。我记得我们学校曾经来过一个外国科学家,开讲座,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毕竟名校毕业,他能够在大学时,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而我在大学时,差点被传销的讲师骗走。

“当他回答,是什么促使他对科学研究保持如此巨大的热情时,他回答:好奇心。单纯的好奇心,他说,据他了解,大多数科学家,在貌似枯燥的探索中,支撑他们继续的动力,最原始的心理驱动,就是好奇心。那么,庄哥,好奇心,也算是人类天『性』吗?”

我点点头:“如果天『性』是漫长进化而来的话,好奇心,是人类进步和探索的最大心理动力。”

“它为什么产生呢?”

“其实很简单,趋利避害的实践中,人们总是要寻找办法。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理解,如何选择。这种思维发达的产物,好奇心就成了人类的习惯。不要说原始人类的好奇心了,就是我们现代人,也看得出来。它是进化带来的产品,也深刻印入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我继续说到:“比如小孩子,他喜欢探索,从到处看到到处爬,总爱尝试去不同的地方,拿不同的物品,这就是好奇心。在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关键的零到三岁,这种经常犯错误的探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好奇心,会产生破坏力,比如打翻了盘子、摔了个跟头,但正是这旺盛的好奇心,驱使他不停地探索。让他将这种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他的智力水平才得以飞速进步,这就是好奇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小苟兴奋地谈起了他儿子的事,最烦最讨嫌的时候,连家里的狗都嫌他,因为精力太旺盛,破坏『性』太强了。

“庄哥,你这个破坏『性』表现了创造『性』,让我太好受了。我那儿子,就是烦,特别是两三岁时,到处跑,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

我笑到:“还有你烦的时候,六到九,烦死狗。那时,他的情商正在发展,精力更旺盛些,你要作好心理准备。”

“在此,我高度同情小学老师。”小苟一本正经地说到。

我不得不打击他一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好奇心的来源,更多是恐惧感。”

小苟睁大了眼睛,问到:“为什么?”

“从心理学的道理来讲,希望和恐惧,才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动力。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才造成了好奇心的发达,这是正面的影响。负面的影响是:让人『迷』信。我们对外太空世界的未知,让我们在证据不充分的条件下,相信外星人。我们对死亡未知,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更大,也这让人们更容易相信鬼神。”

小苟坚持问到:“照你这样说,相信鬼神是不对的了?”

“不是不对,我不作价值判断,我只说存在的东西。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鬼神崇拜是存在的,先不要管它对不对。”

“庄哥,外国哲学你也了解?”这估计是小苟没想到的,他估计更多把我看成研究传统文化的新学究。

我从谈话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目的。我想了解小苟的思想倾向,或者说,他如此相信鬼神的存在,是他亲身经历的独立事件造成的,还是因为情绪及心理的干扰,混淆了记忆。

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抛开感情的因素不说,抛开心理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说,单纯从记忆本身,也是不可靠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们总能留下记忆深刻的独立事件,并在回忆中对它加工整理,企图得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结论。关于记忆与回忆的区别,散见于各大心理学着作。最直观的作品,还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曾经男人的三少女》。

鉴于小苟对西方心理学与哲学的不熟悉,以及他对我的信任,这种测试就比较容易得出准确的结果。

所有心理测试,都得在对方没有心理防备时才比较有效。如何去除对象的防备心理,要么是不懂,要么是信任。

这一套在学术界也非常流行,是教授或传销讲师们常玩的把戏。比如小苏就在用这一套,居然成了中学中差生的偶像。

要让对方有一种自己不懂而只有你懂的感觉,就得『乱』用生僻名词来吓唬。单纯造词工程量比较大,常见的方法是借词,『乱』用外国名词吓唬中国老乡,也在心理上起这个作用。当然还包括『乱』用古代名言,或者编造外国故事,借用古老传说等。

要让对方信任你,就得在小的地方,摆出与对方的同理心,让他感觉到,你跟他是站在一边的。

比如传销中,亲热地叫老头老太太为爸为妈。比如利用大家喜欢发财的心理,夸大一夜暴富的可能。

我把这一套用在小苟身上,是不是有点卑鄙?

当然,我动机是好的,是为了理清他的认识,并且,我并不指望,能在他身上收获名誉钱财等东西。

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也算对自我能力的测试。

我问道:“小苟,你认为,相信鬼神与不相信鬼神,哪个更好些?”

小苟想了想,说到:“我觉得,相信鬼神要好些。”

“为什么?”

“因为如果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人生恐怕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不禁要问:我为什么活?”

是的,这个回答非常正确。爱因斯坦在回答上教堂的问题时也这样说:我要给灵魂找个家。科学解决不了灵魂与价值问题,而宗教至少给了个答案。

从这个回答来看,小苟是个真诚的人,至少在我面前。

我们相信鬼神,并不是因为多少确切的证据和严密的推理,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它。

紧接着,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人有命运的趋势『性』吗?这个问题比较绕,我直接好了。你愿意相信算命,还是不愿意相信?”

还是思索良久,他答到:“我愿意相信。”

“为什么?”

“至少我可以提前知道答案,就没有未知的恐惧了。”

“这两个愿意相信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你察觉了吗?”

“什么?”他明显表现出吃惊。

我知道,我下一步方向已经有谱了。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