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三者视角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三者视角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不敢回答,确实需要,这东西也无法否认。

“哥,我跟你说过。至少,目前,我还是名义上的妻子,有些义务,我也可以尽。但我可能对这方面,没有感情和需求了,还得请你原谅。我们维持着这种关系,我估计不会长久的,哥,如果你有新的爱情,你就告诉我,我支持的。”

“不,妍子,你别多想。除了你,我不会有第二个妻子的。真的。妍子,我也不会在你身上,做你并不喜欢的事情。”

她叹了口气,说到:“就这样吧,哥,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你该想想办法了。”说完,她径直到了楼下,剩下我一个人,呆坐在床上。

这是多么无情的说法啊,妍子,原来如此爱我的人,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了呢?她平静地问出这些问题,提出这些建议,根本没有夫妻间亲爱的意思了。

我想起那天晚上在山果居,班长对我们关系的分析,当时觉得信心百倍。后来给妍的糖葫芦,她开心的状态也发自真心,但今天,她对我这事的态度,又让我开始灰心了。

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关系总在这种拉扯中,仿佛离她越来越近,但突然间又被她无情推开,我内心的烦躁是肯定的。

但是,这种烦躁有什么道理呢?妍子错了吗?她所说的,都像是有道理似的。她写过离婚协议,她也劝过我和小池复合,她今天也照样支持我去寻找新感情。

她并没有任何故意伤害我的行为,但我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我定了定神,依据这么长时间静坐的经历,我有了一些对付感情和心理矛盾的经验。如果发生巨大的烦恼,你就观察它,看它怎么来,再看它怎么去。

我先观察自己略带愠怒的状态,究竟是因为什么。这种愤怒最开始的感觉,我回忆起来,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估计的原因有几点。第一,原来妍子是那么关心我的心情,但现在如此冷静,她不因为我的激动而激动,这是情感上巨大的疏离,造成我的不甘。第二,巨大的潜在的希望,我内心渴望妍子给予身体或者情感上的安慰,但她没有。她只说了解决的办法,如同跟一个不相干的人,冷静分析解决路径,仿佛我不是她的丈夫和爱人。这种失望,对我的打击更大。

难道,她平时对我的照顾和做的一切事情,都没有感情『色』彩吗?不对,她对我还是比较关照的。给我泡茶,等我回家,晚上还给我盖被子,耐心地倾听我的计划和诉说,她不像是在感情上,完全排斥我的人。

这两种看似不太一致的态度,让我对妍子的真实想法,捉『摸』不清。对了,我试图努力确认她的想法,她总是回避暴『露』情感,这才是根本原因。

我再次体会到王小波所说的:一切的愤怒,都来自于自己的无能。

终于找到愤怒的原因了,我无法了解妍子心意的真实现状,也谈不上改变她心意的方式,这就是无能。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是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平衡虚无。

当想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觉,我居然不生气了。这愤怒的情绪,居然消失了。

一切都没改变,妍子没上来,我还坐在床边,甚至没有人跟我说话,我自己也几乎没有做任何动作,居然就这样神奇地消解了愤怒。

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有心理的巨大问题,不需要解决,它自己就会消失。

这是不是也算一个法门呢?

突然,我脑袋又浮现出一个概念,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冒出来。门捷列夫的蛇。这个意象是第二次出现了,如同潜伏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被一个莫名的机关触发,盘着的,那条冻僵的蛇,就出现了。

此时,我并没有联想到最熟悉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而第一反应,却想到了门捷列夫。记忆冒出的机制,究竟是因什么而触发?

好像有句话:“无所从来”。

那条蛇,如何使它散开游走?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不需要给它烤火加温,更不需要联想什么元素周期表。只是看着它,等着太阳出来,等着春回大地,它自己散开,自己溜走,进入到你一个完全看不到的地方。

好像 有句话:“无所从去”。

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我做了什么?没有什么,我只是以第三者的视角,观察它。那么原先愤怒的,是不是我?如果那是我,那么,在一边第三视角冷静观察的谁?

如果这个观察者才是真的我,那么,那个愤怒的,是假我?真我和假我同时存在我的头脑中,我该如何判别?

但是,就算那个观察者是真我,我修行需要追求和保持的东西,一如我观察呼吸时打坐的状态,但我推测,人一旦死亡,或者说是睡眠,那个观察的真我就不在了。那么,真我可以被这些阻断,真我就不是永恒的。那还修什么道?有意义吗?追求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

近代陶行知作为大教育家,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他所说的真人,究竟是什么?真诚的人?天真的人?较真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黄帝内经》素问中,所描述的上古真人,或者说道家所说的太乙真人,这种真人,仿佛能够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那么这种真人,大概属于神仙之类。

以陶行知的目标,大概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真人了。但以道家的目标,大概真人就不是人,是神。

那一个定义更准确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果证得了,大概算得上是得道真人了。那么,看来真人,普通人都是可以得到的。

有时,我们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世界,往往得不出什么概念。比如我小时候,望着蓝天白云,那就是蓝天白云,如果稍加想象,那白云就像人像狗,像雾像风了。意识从联想中来,如果没有联想,连意识都没有,是不是和死人一样?

这是个巨大的矛盾,无念之念如死人,有念之念是妄想,怎么把握呢?

从我最近看经典的思考来看,有一句话很难以理解:“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如果念头死了,是不是人也死了?比如在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最终标准,是脑电波的消失。一个没有念头的人,是不是脑电波消失了呢?如此,那不就是死人吗?

是不是学佛得道,以死人为前提?如果这样,就有一句话值得玩味了。“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那么,『自杀』是不是成佛的捷近呢?肯定不是,因为佛教经典早已驳斥了『自杀』的概念,说那是巨大的罪恶,不可能得到超升。

原来看过虚老和尚年谱,他曾经有过两次濒死经历。一次是在南京附近的江上,失足坠江,最后几乎淹死在江里,几天后,大水把他的身体冲到江边,当有人给寺庙报信,寺庙和尚把他抬到寺庙时,他七窍出血。

这种情况,在我小时候也碰到过。我小时候,有一个初中同学,私自下河洗澡,被淹死了。当人们把他打捞起来的时候,他身体僵硬,全身冰冷,已经早就没了呼吸,全身还保持着在水中挣扎的扭曲状态。

当时我就在打捞出水的现场。人们判断,这个人从下河被淹到打捞出水,已经大半天了,确定已经完全死亡。

当有人通知他乡下的妈,他亲妈赶来进,远远看到孩子的遗体,只大声呼唤到“儿啊!”,此时,人们突然看到,这位已经死亡几个小时的同学,突然七窍流血,现场惨不忍睹。

要知道,一个死亡数小时的人,身体已经僵硬,没有体温和呼吸,他为什么能够流血呢?为什么是在听到他母亲的呼唤的瞬间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迷』团,至今还不能解释。

也许,他当时只是假死或者濒死状态,还保留着最后的神识,只等待他最爱的母亲。

当年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的时候,也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抬到寺庙时,估计面对佛祖,面对着他的同道面对着他的信仰,最后的神识促使他,七窍流血。

但此时,大和尚通过神秘的功法或者预测术,或者是所谓的天眼或者是所谓的神通判断,这个将死僧人之所以有此劫难,是因为他犯了慢众的过失。

这个僵硬的流血的人,在佛像面前,被一群僧人用板子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通情理多么残忍的事啊。但是奇迹发生了,虚老和尚被打活了。

他居然活过来了。这说明什么呢?是真说明有这种因果的存在?还是他根本就没死,有救活的可能?

按理说,人死不可复生,尤其是死亡特征明显,时间很长的人。如果说他当时没死,有救活的希望。那么,当年,我那苦命的同学,是不是也有救活的可能?

所谓“慢众”的因果,就是因为他过去太骄傲,太瞧不起人,这样一个比较小的道德瑕疵,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如果真是这样,按我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该死多少次,该有好几辈子来还宿债了。

我对不起妍子的地方多了,犯的错误也多了去了,尤其是在婚后我犯的错误,妍子今天对我这么客气,我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虚老和尚还有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他在终南山静坐,不知不觉入定,完全没有意识了。二十多天后,山下的和尚才发现他,用敲罄的方式把他唤醒。那么,这二十多天没有身体和心理活动的经历,算不算一种死亡状态呢?

庄子对死亡有另外的定义,他认为“方死方生”,生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与佛教的一些原理是相同的。

当然这种死亡,大概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理解。第一,身体的每一刻,都有旧细胞的死亡和新胞的诞生,每一部分都在发生着改变,与以前有所不同,这就是生死的交替。第二,世界每时都在发生变化,你所处的环境也在生死交替之中,所以,每一刻你都在死亡和新生,你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新的,如果你诞生于一个新世界。

古代谚语: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每时每刻的流水在变化,你也在变化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佛教中还有一个比喻,就是睡觉等于死亡,醒来等于新生。这在庄子梦蝶的故事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梦中的蝴蝶与醒来的庄周,完全不同的身体、完全不同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感觉,这都是生死。

当然,这些哲学的概念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对现实帮助不大。但有一个体验,却是真实的。头天的心情,无论多么强烈,只是睡一觉,情绪就会大为改变。至少,对心理和思想来说,这种生死的比喻,是恰当的。

人的身体既然随时在改变,那么心理的改变更快。如何确定这个就是我?

大概是意识流的连续『性』。我们总认为,意识因记忆,造成了某种连续『性』。比如小时的小庄与今天的小庄,虽然身体和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与某些人的亲属关系没变。我原来的记忆没变。

如果记忆、习惯和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有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比如老年痴呆患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那在意识上,他等于已经死过一遍。

但是,他的社会关系没有变化,他的社会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从旁人看来,他还是他,还是那个社会中的人。他还是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儿子、某人的父亲。

从第三者视角来看一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个定义真是天才的。但是从他自己来看,他根本无法定义自身。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所谓“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不仅仅是指身体的我。身体的我随时都在改变,可以认为它经常在死在生。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巨大的改变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状态?

排除社会关系,改变社会关系,就改变了第三视角的人。这点很简单,就修苦行。比如佛祖离家来到雪山,那他就不再是那个王子了。行者苦行,头陀不三宿空桑,改变自己的环境,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定位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就死亡了过去社会定义上的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做个行者、隐士或者出家人,都可以大致上完成这个转变。

排除自我意识,不是死亡,也不是成为植物人,那就得排除记忆对思维的干扰,打断意识流动的连续『性』,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都认不出自己的、全新的人。

想到这一点,从第三视角到第一视角,我发现,最难的,是截断意识的连续『性』,这正是修行的重点。

跳出第一视角,用第三视角来看自身,让情绪和自我意识淡化,如同那条冬天的蛇。第三视角的清醒与第一视角的散漫,解构着自我,让自我进入一个冷静平滑的状态,就会与第三视角重合,达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地步吧。

也许这是我的一种猜测,对与不对,得找过来人求证啊。

但我想,思路的对象是不会错的。也许方法有错,但方向不错。因为,心即是佛,心外求法是外道,那么,针对自己的心理和思维进行修炼,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了。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颠倒,不能证得。”

如前所述,妄想的最大根源,是自我意识。所以才有“观法无我”的说法。排除自我意识,真心即会显现。这是大致的法则。但如何排除呢?大致的方法是“定慧等持”,戒、定、慧,戒是行为或者思想上的约束,定是安住,停止或者淡化思维活动,慧,就是悟道的基础了。

如果定久了,是不是慧就自动产生或者显现呢?应该说,慧在人身上自然就有,只是没有发现。这如同美。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颠倒,这个词如何理解呢?既然心外无法,那么颠倒的,也是我们的心。心是如何颠倒的呢?

从我看《愣严经》的体会,大概是这个模式。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以听觉为例,我们是先听到声音,这是耳朵听到,脑袋判断,于是联想,这是哪个钟敲出的声音,再联想,这样敲钟,是不是要下课开饭了。这是由内向外探寻的一个过程。

如果要颠倒这个过程,就得由外向内去思考。声音来了,传入耳朵,耳膜震动,导致听觉神经有反应,连接到大脑皮层,进行声音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是声音本身就有的『性』质。声音再响,在一个聋子看来,也没有这种判断。

这也并不是大脑本身的『性』质,因为大脑仅是一个思维机构,没有空气的震动,**没有感觉,大脑也不会判断。

声音从哪里来?是从敲钟与耳朵与大脑的联系中来,是谁在听,是我在听还是这个**在听,还是意识在听?佛教一一排除了这些说法。剩下的,就是真心了。

真心是什么,根本无法述说的。第一,你根本无法描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第二,你描述所有的东西,都是与其它东西的不同的相对『性』来界定的。没有合适的参照物,你根本无法定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所以,我们所产生的一切感觉,都没有自身的『性』质,这就是空。

但明明,我却存在,我听到声音了,我在想像,这明明是有。这二者如此矛盾,这是为什么呢?

将有消解于无,最好的办法,是不是如同我刚才的愠怒,用第三视角看着它,它就会自动溜走呢?

把这个方法试用到我的身体上,我要看看有没有效。

当妍子上来的时候,我还有打坐,这是我今天第二次打坐了,在午觉起来之后,妍子已经到楼下去了,她中午念经的课,已经上完。

我就到佛堂打坐。要知道,每次睡觉醒来后,我的下身那个部位,都会产生坚强的反应。我试着用观察的办法,看能不能消解。

起初,我试图用第三只眼看着它,加快它是如何起来的,不企图让它自己下去。但是越这样想,它就越不屈服。

此路不通,原因是我过多的回忆,要找到它起来的原因,就得回忆,但它起来的时候,往往是在我醒来之前,记忆从那时起已经断绝。

找不到原因,来观察现状,结果造成另一种关注。这种生命原始力量的压迫,你越关注它,它就越厉害。

我得换种方法,只关注呼吸,但在白天打坐,关注呼吸会有干扰。因为我总有一个念头,想睁开眼睛看呼吸时,是否真的有条气体形成的雾状,也让人心神不宁。

我再次收敛心情,观察我的心。因为我想起了心外无法的古训。我的心情,有一种冲动和压迫感。那么观察这个压迫感吧,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应该属于心的范畴吧。

这个压迫感,却无法定位。你说它来自于下身吧,但感觉却是从头脑中形成的。你说它仅仅是头脑中的一种心理吧,但它又总与下身有关联。

那么,我的注意力,或者说第三者视角观察的对象究竟在哪里呢?一会上一会下,更会心慌意『乱』。

心一慌,呼吸就不均匀,呼吸一『乱』,身体的反应就多起来了。比如好久前都已经克服的腿痛,又有感觉了。胸中的憋闷,又来了。

一切让我心慌的东西,都是不对的,这我知道。那么,什么才能让我这颗心,安静下来呢?

妍子在此时,上来了。看到我在打坐,甚至身体有些摇晃。她估计明白了我的意图和处境了,因为她接下来说的话,就是证明。

“哥,你在跟自己过意不去吗?”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