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十二章 偏见的形成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十二章 偏见的形成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偏见的形成

如果没有信任的老师来指导,正确的结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学习经典和观察实践。在任何生活场景中,要保持清醒的反思能力,用似乎的上帝视角或叫做第三只眼来观察思考。在读书学习方面,深刻领会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历史淘汰的传统经典,以吸取过来饶精华。

但是,偏见也是从这两个问题中产生。

来源于实践生活的偏见,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比如,我第一次接触金姨时,就觉得她应该是粗俗的。但仔细一想,有点不对,这就是偏见。不能因为某人是暴发户,就理所当然认为粗俗。她丰富的感情、大胆的追求、坚定的选择、精明的盘算,显然是她优秀的地方,也超出了一般饶水平。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新富粗俗,有可能是对发财者的嫉妒。

来源于学习思考的偏见,就是对无法认知的事情拒绝。比如,我在学习时,经常碰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堕落为愤青,指责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仿佛,真理在某个外部的国家或他自己的头脑郑其实,按理智来,找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况且,他们找的问题大多流于表面。其实,是他们知识结构老化而无法系统分析世界的变迁。不能知变成了不可知,拒绝就成了他们的常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理科生就好多了。当李茅碰到问题时,他不先作价值判断,而是思考解决办法或者主要原因。

大师们宣扬一个高深学问或新的发现时,对内行用概念或数学模型来推演,对外行,有两个途径:一是打比方,形象地类推。二是贴标签,简化认识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带来信息失真,但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外行就是外行,扯多了反而更不清。

在打比方上,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时用了一个例子:与妙龄女郎呆一个时感觉长?还是与一个老太婆呆一个时感觉长?如果你觉得自己听懂了相对论,那就成笑话了。你得读懂公式,得知道概念。

在贴标签上,笑话就更多了。这是文学家的长项,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多好的标签;比如《阿q正传》,多形象的标签。但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是多面或者是复杂的,不是任何一个标签所能概括的。文学是将人物典型化,标签可以突出『性』格特征,无可厚非,也容易取得大量读者的共鸣。但是对社会学问题或科学问题,这种失真就是不可原谅的。

很多知识分子,所谓,一是指格局,二是指知识结构容量,三是指心眼。以为掌握了比方和标签就掌握了知识,凡是无法贴上标签和无法打出比方的东西,他们都要反对,其实是认知障碍带来的拒绝本能反应。

在与苏的接触中,我发现了某种实践认识错误残留,尽管他是理科生,但由于出生贫困,所以对富人有本能的偏见。他倒不至于有基于嫉妒的仇富心态,但他总似乎觉得富一定有某种机窍、某种捷径。其实,机窍和捷径只不过是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的把握结果,并不是无条件的凭空产生。不能得到某个咒语或会一两句行话,就可以无往而不利。手执利器,可以披荆斩棘,但不足以支撑江湖纵横。当然,苏是个聪明上进的人,经过学习和工作的训练,他也开始变得踏实,也就是面对实践的大气,成功虽然有机缘,但必须有扎实的工作和不断的学习垫底。

高妍的『迷』惘是另一种原因,来源于认知障碍。她的父母尽管非常优秀,但也未受过高等教育,对教育的认识有误区,认为教育有捷径:送到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弯道超车。当然,她父母也有现实困难,为了企业,没有教育女儿的时间和条件,现在,他们也意识到,从教育的缺陷是无法弥补的。对于高妍本人来,并不是在美国从来没有学习,但她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只能学到一大堆标签和比方,既没有概念和数据合成的知识点,也没有系统的分析思维体系。所以,在美国没用的知识,回国更难以解决任何问题。认知困难造成了她回避认知,拒绝学习,那么,一个既不做事又不学习的年轻人会干些什么呢?只有玩,美其名曰: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这又是一个标签。

当然,实践给了她教训,每次所谓的短暂的欢乐,带来的是长时间的空虚和疲惫。她的路在哪里呢?我估计,冯姨高叔只不过想维持现状,止损,找个好女婿接盘。

那么,除了立场偏见和认知偏见以外,有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有,那是**吗?就像我跟乔姐,我无法认知这段感情,是因为被**蒙蔽了双眼吗?这种**是基于**还是基于某种精神需求?我找不到原因。

在许多宗教中,要求禁欲,是为了克制**对精神的干扰,但爱情分明是两者都有的。当然,从常识来,对理智影响最大的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幸福感,只要简单地分析他**与现实或者**与能力的关系就够了。如果**大大超过现实条件,大大超过能力之外,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会幸福的;如果现实条件能够满足或者通过能力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个人大体就是幸福的。比如一个苦行僧,他对物质的**仅限于能够生存,那在现代社会中,是很容易满足的,他的痛苦只在精神层面产生,但由于其精神又被宗教教义所依托,所以产生痛苦的机会就很少了,故而,他们大体上是幸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但这种幸福是否是自欺欺人呢?那就要从理智上判断了。如果要长久地拥有善甚至美,必须有真的依靠,而求真何其之难。比如我的老师董先生,他虽然对周易预测的能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他也无法窥见周易真实的大道。周易给他带来了财富、带来了预知后事的从容,但带来快乐了吗?我没看出来。也许增加了他某种痛苦,对这种道的追求求之不得的痛苦。他也企望我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也是对他的追求的一种寄托和延续吧。

认知的建立是各种实践和概念建立起来的,所以认知无法超越实践和概念本身。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也经常被语言所束缚。从绝对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活在偏见之郑要通过语言、概念或者生活经验来判断一个事物的实质,是不可能的。难道求真是不可能的吗?那么,这么多聪明人追求大道的努力,难道都是傻?

有一个很好的比方,比如认识汽车,按西方科学的方法,应该认识出它的各个部分及组成关系,但是两万多个零件分析完,也没有任何一个零件可以单独拥有汽车的本质。汽车是一个组合关系形成的,与零件的本质完全不同。所以,按科学分类的方法来理解汽车,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否像东方整体模拟的方式,通过它的外形通过它的功能来定义呢?外形定义也可能混淆了汽车模型与汽车的区别,功能定义也可能混淆了汽车与火车马车的区别。除去关系,所有事物都没有它固定的本质。所以,我最佩服马克思主义者对饶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围绕关系,尤其是围绕社会生活的关系来定义事物虽然比较准确,但是,困难的是,牵涉社会关系的变量太多太复杂,以至于无法穷尽,即使有高明的数学,它也只能将社会模型设立为一个n元n次方程组,而且每一个方式也很难建立标准的等式。

那么,社会是不可知的吗?不能轻易得出这个结论。如果得出这个结论,那么,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个笑话,如果得出这个结论,人类生活和精神的进步将无法被解释。如果,是可知的,那么获取真知的途径何在?

比如周易,在阴阳对待的关系中寻找关系的契机。比如五行,在生克变化的互动中寻找趋势。比如逻辑,在规定的内涵和外延这个狭的范围内规范推理。比如卦象,在形像模拟中寻找答案。等等,我们用各种途径走近本质,虽然有些失真,但也算尽力靠近。

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走廊争论谁也服不了谁,宏观的相对论没错,微观的量子论也没错,错误地是他们各自认为找到了绝对真理,而两个所谓绝对真理却无法统一。

如果跳出语言经验等思维依托和工具,我们是否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呢?如果有这种方法,它是否是可靠的,是否能够抵达真理,是否是我可以掌握的?

经典中很多描写,生活中多次经验,有时,莫名其妙的直觉能给我们一些直接的启示。

比如第六感,比如女饶直觉。那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一个理论或许有些道理,人类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大脑沉淀通过某种(或许是基因)传承,留在我们身上,就是直觉。它更象是一个心理过程。比如,洞『穴』情节,我们从喜欢钻在一个的封闭范围内,有一种然的安全感,有人这是重温了在母亲子宫里的感觉,有人这是因为人类有上百万年的洞『穴』居住史,等等,但这种感觉都不是靠思维和理智得来的,而是超验的。

这种感觉的体验是否是抵达真理的方式?即使是,我们如何使用它?因为,我们无法有效知道它何时来,在何种条件下来,更不用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它。

是老子的绝虑吗?完全抛弃现有的思维理论语言,那不是跟傻子一样。佛教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言语,没心理活动,这是不是傻?

但他们都宣称,他们体验到了终极真理,他们完全抛弃了偏见。而且进一步,一旦偏见消失,正见自然产生。但他们这些时,全部用了语言。他们不用语言才会体验的东西,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会听到,矛不矛盾呢?

从以上推论可以看出,我要是不信,肯定是傻,我要是信了,是不是也傻?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难道,除了这些,还有其它可能吗?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