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为什么安心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为什么安心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妍子继续她的念佛打坐的功课,我一旁看着她,安心沉稳,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完全屏蔽外界的扰动?

妍子跟我说:“哥,你找这么多事,又是孩子又是干妈的,你就能够安心吗?”

确实,她问到根上了。她一直是安心的,而我不安心,我们周围的亲人也不安心。与其说是所有人的安排是在安定我和妍子这个家庭,不如说是在安定我的心。

我心不安,也许是过去做的错事太多,也许是对未来的无法把握。

“妍子,我看你念佛打坐的时候,很安心的,是什么原因呢?”

“哥,做事就做事,念佛就念佛,没什么不安心的。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大丈夫,对不对?”

我再一次听到“大丈夫”这个词,让我心中莫名一震。董先生临终前给我的诗中,就写了这一句“入世要做大丈夫。”难道,在妍子心中,大丈夫不是根据事业大小来评判有,完全取决于心态?

我看过一个典故,说是布袋和尚的故事。据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很胖,总是在笑,现在庙子里的大肚子和尚,就是根据他的形象来雕塑的。不知道准确不准确,但有这个传说。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个对联倒是非常出名的。

据说这个布袋和尚,经常提一个布袋出去化缘。按佛教规矩,当有施主给予施舍时,和尚要给别人**。但这布袋和尚却不**,当有人问他法门时,他总是笑,将布袋放下来,装上东西,又扛上肩,走了。

有人说,他的动作就是法门:拿得起、放得下。

一个新的疑问,我问到:“妍子,拿得起或许做得到,放得下如何做到呢?”

“哥,拿得起能做到吗?什么叫拿得起?你能够将天下的苦难扛在一个人肩上吗?且不说这么大的志向,就是你能够将自己凭空拿起吗?”

她哪来这么厉害的理论,这才多久,她都成了哲学家了。人不能将自己拎起来,如果不借用外部工具的话。

“放得下,需要做吗?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都得放下?只要你懂得了出离心,你就会自然放下了。”

什么意思,我没听明白。

“假如人生如梦,当梦醒了时,你是不是能够,继续睡一觉,接着前面的梦做下去?”

“不能。”

“人生也是一样,我们处于分段生死的状态。明天的事与今天看起来有连续性,其实连续的只是你的心,并不是事实如此。哥,认识到变化,就认识到失去不可避免。既然不可避免,你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你守得住?担心没用,不放下也得放下,如果你认识到真相,自然就会放下。”

“妍子,你说的这些,怎么这么厉害,你这大半年来,是不是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怎么突然懂这么多道理了呢?”

“道理要懂,除自己亲身经历。”她只说了这一句,又继续看佛经了。

我想了想妍子的经历,她好好生活,突然面对这么多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改变了人生的方向,那么,生活的不确定性,反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她的体验来说,既然任何事都没有确定性,为什么不接受这些变化,坦然生活呢?

突然一个念头:如果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为什么算命有一定的准确度呢?

当然,妍子所说,连续的是我的心,那么换过话来说,如果心静了,就打破这个连续了?死人算不算呢?

这段时间,惊异于妍子的平静,我给她提出了一些问题,她大多不正面回答,只是说,这只是她的体会,经过了就知道了。但有一个问题,她倒是给我多次提到: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因为看到这个世界始终处于生死变化之中,这种不确定性,是苦的重要原因。”

“你为什么觉得这些变化是苦呢?是因为你心中有不舍,但现实又这么残酷,让你不得不舍,这就是痛苦的来源。比如,妈去世,让我们都痛苦,是因为我们舍不得她,但她离去这个自然现象,让我们感受到非常痛苦。因为我们爱,所以不舍,而爱也是痛苦的原因了。凡事情感,都是在对比中造成的,如果接受并消除这种对比,就不会痛苦了。”

我问到:“消除不舍就不会痛苦,也就是无情,就会安心吗?”

“不,无情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将感情融入众生之中。这个我也说不太明白,我只是心里有这个体会。但是,人生必死,这是肯定的。何必害怕它呢?它始终要来,躲避不了的。况且变化始终要来,我们只要接受它就行,不要徒劳无功地企图停止变化。”

“太悲观了吧,你的意思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那不跟死人一样?”

“不对,变化,接受它,顺应它,并且在它中间看到希望,这正是佛教最大的意义。正因为这世界有如此多的变化,才造成无限的可能。所以,佛教是最有希望的宗教。不要害怕死亡,死亡是跟新生一起的,当你意识到每一个死亡,都是给新生创造条件,你就不悲观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她说的这些,信息量太大,我一时消化不了。

“哥,你总是企图在理论上找到理解的窍门,你这是懒汉的心态。如果要体会,进入才行。现在也许你没这方面的因缘,但今后如果因缘到了,你才知道,这些道理,根本用不着去学习的,你会自然碰到,它就在那里,从没改变过。”

怪不得,我以前看禅宗公案时,总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过来人才有真实语,况且,妍子还没有过来,所以,我也不好更多地问她了。

我既不能以她为师来学习,因为她说她的本领不够。我也不能自己离家,寻找所谓的法门。我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往这个家庭,以待时机的变化。妍子不是说过吗,变化是一直发生的,我期待那个希望。

“哥,你做你喜欢的事,我做我喜欢的事,好不好?”

这是妍子对我们生活的基本要求。除了她,我能喜欢什么呢?平时的事务忙完后,我又恢复到喝茶看书的习惯了,这估计是我最安心的状态。

最近看书有所侧重,也是受妍子的影响,看时,我发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深入。比如,我最熟悉最喜欢的玄奘大师,他写的《八识规矩颂》,让我看得一头雾水,找了好多参考书,才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里,包含了大量的专有名词,每一个专有名词中,都涉及相应的解释,解释中也引用着大量的经论。

这才知道,什么叫学问,什么叫专业,什么叫业余。我这个业余看书的人,根本无法进入专业的层次里面。还是老实些,一句话一句话地看,找离自己最近的东西看。

看了看南怀瑾的书,是关于佛教的一些论,没太得要领,只是知道了一些佛教的常识,这也不是入门的办法。

那就从最有缘分的经典看起吧,最短的《心经》,只有几百个字,应该可以了解大概了吧。

“观自在菩萨”,就第一句,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参考书,对这第一句五个字的解释,就让我感叹,佛教学问的广大。

观自在菩萨,是一个菩萨的名号,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观音菩萨。为什么叫观音,此时又为什么叫观自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首先说观音,这个句号缘由,从《愣严经》上可以看出来,他的法门,就是从观察了解声音的本源悟道的。经上写了二十几位菩萨悟道的路径,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悉的。

为什么不叫听音叫观音,这也有名堂。他是从听音开始的,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我能够听到,这种思路是从里到外的发散思维。如果倒过来,“入流忘所”地思维,会体味到“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的境界,观音是观察思维声音的本质,所以叫观音。

当然,这些理解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加上我的一些妄加猜测,根本不可能作为真相的。

此时,在《心经》中,为什么叫观自在?观,是什么?是用眼睛?用耳朵?用意识?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心?观到了能、所?什么叫自在?观到了自在是何种体验?真正的自在存在吗?

这些都是大问题,光凭思维无法解释。

“行般若波罗蜜多深时,照见五蕴皆空”。行**深时,是指的时间,还是指的一个状态?用什么行,行到哪里?有多么深?深入何方?这又是一连串问题。

好了,后来,又产生一个“照”字。以前,在跟文大姐他们学打坐时,他们说过,禅宗打七里,有一个“观照”的法门。我原来以为观照是一个意思,好比文字一样,是一个词。从这里看来,观是观,照是照,意义是有区别的。

那么什么是观?什么是照?我根本不知道。对于一个还在母亲腹中的胎儿来说,什么是走、什么是跑,完全没有概念的。我现在,就是这种阶段。

“五蕴皆空”,五蕴我知道,书面解释是:色、想、受、行、识,是产生人体思想感情的五种因素吧,反正,我也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皆空,这个空是没了吗?或者说是现象空,本质空。还是说它们都处于变化的阶段中,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性质?

按妍子的方法,她念经不像我这样看经,她只是一句一句认真地念,从未想里面的意思。

我问她:“你这样随口念,不考虑它的意义吗?”

“能想清楚吗?哥,你比我聪明,你读懂了吗?我师父教我,这经不懂时,只是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况且,如果行得到,就会想得到。没行到,空想,是容易犯错的。”

对,她的话有点道理,我现在有念经的能力,但远远没有读懂的能力。行到,就读得懂,这也不失为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好办法。

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一段历史,是讲历史上禅宗大师永嘉和尚的话:“入海算沙有何益”。以他这样的大师,学问不知道比我高到哪里去了,聪明不知道超过我多少倍。他能够有能力算沙,都放弃了。我连算沙的能力都没有,还在这自不量力地学习理解经典,真是有点螳臂挡车的狂妄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能够读懂什么呢?经、律、论,可能性都不大,我是门外汉,根本没有深入的路径。看看文人们写的东西吧,也许我还能够在外围看看热闹。

妍子提醒了我:“你可以看看六祖《坛经》,你如果喜欢看书的话,虽然不能全懂,知道些故事,也好。”

嗨,妍子,不愧是最了解我的人,她的入手处。《坛经》是汉传佛教中,唯一不是佛祖亲口所传的能够被称为《经》的书。我了解一部分中国文化史,知道,六祖在中国佛教界的意义,知道他在中国文化和宗教史上的意义。

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人物,伟大的文盲,伟大的宗教家。他的故事激励着近千年来,一辈辈追求真理的人。佛教的中国化,与他关系巨大;佛教的普及化,与他关系巨大;佛教在中国,真正成为第一大宗教,并且千年不衰,与他关系巨大。

他的故事虽然我听说过一些,但是当第一次拿起这本书,认真阅读的时候,还是受到了莫名的震撼。

我完整地看完了他的经典,对故事可以说是了然于胸了。这本书仿佛是他的自传,从经历到体验到修行,语句浅显直白,仿佛一个老头在拉家常,一举把高大上的理论,融入到真实的故事和明白的道理之中。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本连文盲都听得懂的书,因为六祖本人就不会写字。但这是一本连最高深的学者都无法全部理解的书,因为他描述了一个伟大宗教成就者,出世作佛的高峰。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本书,佛教的传播总是小众的,大部分老百姓无法理解和实践。有了这本书,如来禅变成了祖师禅,高端的教义变成了大众的实践了。

前苏联一个着名的武器设计大师曾说过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容易,最难的是,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六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最复杂的学问,描述得如此简单。他真正说明了一件事: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且,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了真实的路径。

正因为这本书如此伟大,所以,围绕它所解释、争论的话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真是浩如烟海。

比如,那两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六祖的师兄写的,这位师兄也是位了不起的天才,曾当过武则天的国师。从这位师兄后来在玉泉寺弘法到圆寂的经历来看,他也是位大成就者。怪不得,这首诗一出来,就得到僧众的一致赞许。

如何解释这首诗,大概争论很多。我找了一些参考书目和一些学问家的争论,大致上有了一个认识。这首诗写的是一种状态,也是就作者当时佛学修行时所处的阶段。这是一个冷静观照的阶段(当然,观、照是什么,我至今也没明白),长期保持清醒冷静的状态,如果镜子一般,照耀整个大千世界。镜子本身并不发光,只要没有污染,它就能够照出世界的真相。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境界,世界变化的真相,清晰地看到,这就如上帝之眼,或者按今天高空摄影的术语叫上帝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基本上达到了神的地步了。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经心若止水,以不动应对流动的茫茫大千。从宏观上说,卫星只能看见地球,太空探测器只能探测有限的空间。从微观上说,显微镜只能看见原子分子的运动,脑电波只能测得脑部电脉冲的变化。但对于他来说,他能看见世间的一切,宇宙中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内心中一切众生的思想情感。

但是,这样高妙的境界,还是败给了六祖的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人说,如果师兄写的是有,那么六祖写的是空。本来无一物,不就是空嘛。也许这样理解有它的道理,但具体如何深入地体味空,我不知道。为什么空比有高明,我也不知道。或者,有人说,六祖此时已经超越了空与有,更高明。

空与有、动与静、爱与恨、长与短,都是相对的,比较后的产物。如果从本体论上说,没有空,就没有有。有了空,就有了有。凡是一存在是以另一方为前提的,那么就不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的。

只要是相对的,就没有达到佛的境界。悟道之路,究竟通向何方?或者根本没有方向?这把我搞糊涂了。

更有人说,其实六祖此时不没彻底悟道,因为,半夜三更时,五祖让他到房间去,跟他详细讲解那一句着名的话,他才真正大彻大悟的。

这句话来自于《金刚经》,是六祖当初发心出家的由头,也是他学成归来的收获。这句话曾经让六祖六神无主,后来又让他成人天师表。

这是一句让他当场愣的话,在他第一次听到时,他还是个农村的打柴少年,一个不识字的人。在他最后一次聆听师父教诲时还是这句话,他打破漆桶,豁然开朗,跃升于天地之外的自由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不太好理解,依据大量书籍的解释,大概是这样的。无所住,是空的意思,生其心,是有的意思。说明,佛教中,有心,但也无所住。在无所住的状态下产生的心,才是真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然,附会圣意是不对的。这只是文人们的解释,对于我来说,根本摸不着边。

看到后面,终于发现了我最熟悉的典故了。六祖出山后,云游到一座寺前,看见两个小和尚在争执。他们看着庙前的桅杆上的幡,被风吹得飘了起来。

两个人就争执起来,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过来时,对他们指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

我当然不能理解六祖为什么这样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心动是从认识论上说的,还是从本体论上说的,抑或干脆只是一个方法论。但我凭感觉,认为,这不是六祖辩论机巧的展现,更有可能的是,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巨大的真理。

一个出语不凡的破落僧人,让两位小和尚吃了一惊。他们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好跑回庙内,报告给方丈大和尚。大和尚当然是内行,一听这话,知道,若不是逛语,肯定是高手了。

相见后,当六祖拿出五祖所传衣钵时,才知道,传说中的得法者出来了,当即拜倒,请六祖上座。至此,六祖正式开始了他的传法这之路,改变了中国佛教的现状,开创了崭新的教法。

而今天,六祖的肉身仍然在佛堂之上,他的面貌如此亲切朴实,如同一个老农民,仍然在跟众生拉家常。如同他在书中所说,一切简单的道理和实践,都是成就人生的途径。

我知道,他的心是不动的,一千多年了,他坐在那里,肉身俨然,而我们这些面对他的一代代人,内心该起着多大的波澜?

心动。我们整天都在心动,不仅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人,看到不喜欢的,也在动。不是爱恨,就是喜厌。当我们丧失感情冲动时,是不是就没有感觉了呢?

应当有,我看妍子下座后,就立即恢复了正常女孩该有的表现。比如,她与小虎子玩的时候,心动还是未动?

也许心在动,不过她心安。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