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六十一章 神秘宿命感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六十一章 神秘宿命感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回到家,没事想看会书,进屋时,我自己的一个习惯动作引起我自己的注意,我发现我跨进卧室的时候,总是左脚先迈进门。

我以前都没注意这个特别,回想一下,还真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至少在近几年,我都是这种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我知道中国人男左女右的风俗,表现在公共厕所上面,一般男厕所在左边,女厕所在右边。在官方会议室摆坐签的时候,最大的领导一般在中间。但如果主席台上坐的领导是双数,那么最大的领导是坐在中间靠左的位置。

再看所有行政单位挂的牌子,外面的人看来,最大的牌子是挂在右边的,但从机关里面的角度来看,最大的牌子应该是挂在左边。

这很神奇。再比如,古代衙门都是朝南开的,坐北朝南是官方应有的姿势。这仅仅是因为北京在北方,要面对广大南方的王土吗?从风水学上讲南属阴,北属阳,最具阳刚气质的方位就应该是北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的朝代寿命不长也有道理,因为阴气太重。

但真的是这样吗?左右与南北,真的可以影响命运吗?

我要在书上对比地找一下答案。我翻看了佛学经典,我发现与我们以左为尊的特点不同,古代印度,是以右为尊的。比如佛经里“偏袒右肩”、“右绕三匝”等描述,这完全与中国的讲究相反。就是现在的印度人,右手也是尊贵的,左手也有不洁的含义。

如果说左右之俗影响命运的话,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呢?我想,这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不应该给一种习惯人为地加上神秘的宿命感。

如果按风水和周易的理论来推测,也许中原地区与南亚次大陆的基本风水格局不同吧,影响命运的方位也发生了变化。

风水方位的变化也是一个规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就是黄河风水的变化。中原文明主要是黄河文明,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想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我们的命运是否是有规律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命运是否可以预先掌握和改变?或者因我们的某个行为习惯,会造成巨大的命运改变?

这与常识不太相符啊。如果我们自己的行为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如果掌握了行动窍诀,是不是就可以达到任何目的?

反过来说,我们的命运是否是前生注定的,如果这样,我们命运是否是由出生的时间来决定走向?那双胞胎呢?他们的命运为什么不一样?

从我的常识来观察,个人行为最多只能影响命运,而不能决定命运。如果有命运这个东西存在的话。

即使有命运一说,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是一个复杂的共生体,一个人的行为虽然会起影响,但始终逃不脱整个社会关系编织的洪流。人的境遇不是线性的由此及彼,而是在多维空间和关系中的移动节点。物理学中原子运动的规律是复杂混乱而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能用熵值来衡量。

人们的思想与其说是相信正确的事实,倒不如说他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人们愿意相信宿命的存在,于是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迷信,许多迷信行为几乎自带幽默感。

自从思想诞生以来,一直在发展自有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总有归纳现实的冲动。人容易被宿命感的思想打动,也是思想侵入事实的一个反映。

一切迷信都来自对未知生活的不确定,这种恐惧感的克服,却依赖于侥幸中取得的迷信。我们喜欢给本来过一天算一天的人生,戴上运筹帷幄的眼镜。时光一去不回头,我们总希望寻找过去的意义。

有什么意义呢?你今天的处境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都还不一定。

今天我要搞个大思想,旁证算命无意义。简单的无由头的迷信,人们容易判别,但有点由头的呢?恐怕你自己也不敢确定真假吧?这种有点由头的,更迷惑人。

我把这种迷信分类,试述之。

其一、过来人式迷信。小时候,二娃的姐姐告诉我,如果看见死蛇是不详的,会让你得病。怎么办呢?用两手虎口互相交叉地碰一下,然后,将两手姆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圆,通过圆心吐口水,就可以化解。她给我们说这个经验的时候,她已经读初中了,而我们还是小学生,当然信了。人家的年龄摆着的,她看见的死蛇比我们多,她没得什么大病,估计是这个方法保护了她。不由得我们不相信。

她在我们年少时,还教过我们许多生活小技巧。比如,当别人诅咒你的时候,你往地上吐三口唾沫,再用脚在地上擦掉它,也是三下,诅咒就失效了。

当然,在农村的时候,更多的是老人教给我们的。比如人死了,你不能看他的眼睛,会勾走你的魂。比如走夜路的时候,有陌生人喊你的名字,你不要答应,也许是鬼在找替身。

后来上学了,窍门的花样也有了进化。大多开头是这样的:“听我爷爷说”、“我们村有一个瞎眼老奶奶说的”之类。这里有个看似合理但漏洞百出的推论:年纪大的人经历多,他们从实践中相信的东西,肯定有效果。要不然,他们不会平安地活到现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活着成了不易的事情,迷信救了他的人生。这明显是利用人们的恐惧的心理,在老人作为实践丰富过来人的口中,以幸存者偏差的力量,让你不得不信。

恐惧使它自带力量,经验使它不容怀疑。

比如我在温州就碰到一个,这个人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文革前复旦毕业的老先生,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听到一个老华侨教给他的,那个老华侨长年飞美国和香港,有坐飞机的丰富经验。他说,如果在飞机上情况不好,要出空难,你就念“风调雨顺、急急如律令。”一直念,飞机就会没事。他试过,保灵。

结果,这老先生一次从美国回国的时候,在飞机上遇上险情,巨大的颠簸让气氛罩都脱落下来,有的人在尖叫有的人在哭泣,有的人念佛有的人念上帝。他想起了老华侨的经验,迅速实施。“我连续念了那句口诀大约十来分钟,飞机居然真的平稳了,你说神不神?”老先生跟我们讲述的时候,神采飞扬,估计他是真信了。

但是,我仔细一想,这事有哪儿不对。第一,如果这老华侨念这口诀不灵,他就会死于空难,根本没人说它不灵了。如果老先生在那次飞机中失事,不管他相信不相信,这个口诀也不会传递出来了。这是幸存都偏差。第二,他既然说有人念佛有人念上帝,那么怎么确认,究竟是哪位神仙救了他们的命?

其二、宁可信之迷信。这大多是宣称能够给你带来好处的迷信,你愿意信它,如果碰巧在某次试验中得到验证,你会坚信。

比如本命年空红裤头的说法。说是本命年最容易招灾甚至死亡,这是个概率问题。但是在医学死亡统计中并没有发现这个规律,人们愿意相信,只是因为找到了解决办法:穿红裤头。我有办法对付,所以灾难不会来临,我愿意相信它。

更多的情况是,在某次试验中得到巧合,然后相信。二娃就是这样,他在小学时,老跟我争第一,他老当第二,心中肯定有点不服气。他就在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奇数,回避偶数。比如包里铅笔,要么是一支,要么是三支。他如果看到考试的卷子是两张纸,他就会以为这次他又会是第二名。结果,经常验证。有一次,考试时,只发了一张卷,他觉得机会来了。但他那唯一一只铅笔不争气,笔头断了。老师递给他一支铅笔,他发现铅笔数量即将变为二时,突然将原来的铅笔扔在地上,这种行为很令人吃惊。因为当时我们都比较穷,把没写完的铅笔往地上扔是反常的。

二娃考后,根本不像平时那样跟我对答案,而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很自然地说:“庄娃,这次考试,你可能是第二名,我是第一。”

“凭什么呢?”

“我丢下的铅笔,被你捡去了,你就有两支铅笔了,所以你是第二名。”

我当时想,你想考第一想疯了吧。结果成绩出来,果然,二娃考了第一名,我第二。当然,从长时间来讲,整个小学期间,我考第一的时间比较多。他对此作了总结:我老考第二是命中注定的,谁叫我是二娃呢?

想到这里我就想笑,亲爱的二娃,今天,你还喜欢奇数吗?

只要能够给未来带来希望,哪怕最愚蠢最不靠谱的行为,我们都要做。

对流星许愿这都缺乏可操作性,因为看到流星的机会毕竟很少。但对车灯许愿我见到过,还是一个理工男。

这就是李茅,当年我们酒后游荡在街上,偶尔坐在某个马路牙子的角落,李茅盯着车灯看,我问他看什么。

“庄哥,你看,这一拨绿灯过来的车辆,肯定有一个打双闪的,你信不信?”

“这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有,就说明明天我会交桃花运。”

“那如果没有呢?”

“那我就等下一个绿灯。”

这人想美女想疯了吧,当时我想。一个理工男,在面对感情的希望时,采取如此不靠谱的办法取得心理安慰,服了。

其三,试一试之迷信。人在无聊中,思想混乱时,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来影响未来。试一试是人类进步的心理动机,当然也产生了许多的副产品。

小苏曾经在酒后跟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时我还没跟妍子谈恋爱,小苏非常想追求她。当然妍子的美貌和财富,给了他巨大的吸引。但是,他给我讲述这个故事后,我也相信,在那么一个短暂的期间,小苏是真的爱妍子的。

“庄哥,当时我想跟妍子谈,当然心里没什么把握。但是我在火车上听到一个窍门,也想试一试。你知道,那段时间,我经常出差坐火车。那人告诉我,如果火车在进入隧道前,你屏住呼吸,直到火车出了隧道,才开始换气。在这憋气期间,就许愿,如果次次坚持下去,你许愿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你试过了?”我问到,当时对他这种愚蠢的办法感到好笑。

“当然要试,我追妍子没有任何优势和希望,如果有个窍门,为什么不试?试过好多次,最后还是没追上,当然,你庄哥强大,妍子喜欢你,我心服口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那不是说这个窍门不灵难?”

他倒摇摇头,说到:“也许是我没完全做到吧。你知道,有的隧道特别长,有几次穿越时我努力憋气来着,但还是没憋住。是我自己的原因,不怪窍门。”

我大学同宿舍的室友,刚入学的时候,喜欢抽扑克牌,一次总是抽两张出来看。只要没事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抽牌,挺无聊无趣的样子。

我觉得奇怪,问他干这事,有什么意义。他说,他是在测试他女朋友是否在想念他。他一边拿牌给我演示一边给我讲解:打牌洗乱后,左右手同时各抽出一张牌,翻开看,如果这两张是一个颜色的,比如红桃跟方块都是红色,黑桃和梅花都是黑色,那么,就说明女朋友此时也在想他。

他朋友是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考上了不同的大学,在不同城市,属于异地恋。

我问到:“如果颜色不一样呢?”

他笑笑:“那就没想。估计在学习或者有正事干吧,她不可能二十四小时想我,对吧?”

我问到:“抽一次就可以确定,为什么我看你总在抽呢?”

“我要投到同色为止。”

“为什么呢?”

“因为我也在想她,当然希望她也想我了。说不定,有同色的力量,会传递到她身上,她就会想我的。”

“你这纯粹是给无聊找意义,有作用吗?我看你即使抽到同色的,也不肯罢休,还继续洗牌抽牌,有什么含义吗?”

“你不管这有没有作用,总比坐着空想好些吧,总得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才行吧。我们年轻人要做行动派,不能干能。我一直抽一直抽,我想抽出同色同点的牌,比如红桃3与方块3,那就说明我俩的思念到了极限,我就得马上跟她打电话了。”

原来是这样,企图用抽牌的方式拉近空间距离,拉近感情距离,这就是他迷信的意义。

几个月后,他们还是分手了。我问他:“你的抽牌也不灵嘛,承认不承认?”

“灵倒是灵的,主要是我自己违规。本来在同一时间只能抽一次,我反复抽,破坏了规则,当然要受惩罚了。”

这种解释,找谁说理去?

其四、薛定谔之迷信。量子力学中,薛定谔制订了一个特殊的装置,将猫处于某种不死不活或者说是既死又活的状态。盖子上有气体,毒气有氧气机率各占一半,当你想打开盖子,观察这猫是死是活的时候,这只猫要么被立即毒死要么还活着,总之,如果你不打开盖子观察它,它的死活状态不知道。如果你想知道,一旦打开,它非死即活,状态确定。

量子世界的状态是混沌的,社会状态也是混沌的,如果有上帝视角,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蚂蚁,哪一只不小心被人踩死,完全是随机的。

但人的思想总是这么狂妄,总喜欢主导这个世界的状态,好奇地打开笼子,来决定猫的生死。

好奇是个中性的**,但打开后的后果就比较残忍。

许多好奇心让人们做出破坏性的动作,这是创造性本身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进步的代价。一个男孩要成长,是在试错中前进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这是创造性与破坏性的集合体。

当破坏性的力量越来越大,而理性约束的能力没完全建立的时候,这就是熊孩子阶段。俗话说:七到九,烦死狗。此时孩子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为破坏性,精力过于旺盛,连狗都比不过他。狗不咬他,他会去咬狗的,所以,狗都烦他怕他。

许多大人,还保留着孩子气的习惯。有创造性的大人,都有好玩的天性。但普通人,好玩的好奇心也从未消失,有的,以迷信的方式存在。每个人在无聊的时候,总想影响世界,做打开笼子决定猫生死的那个人。

在通常的生活中,流言,就是一种方式。制造流言的人,也许是有意地想破坏别人。但听信流言的就是好奇心驱使了,进而继续传播流言,就是企图尝试影响别人的生活了。

比这奇葩的是迷信。比如小时候,我妈的出走让我非常自卑和伤心,我听说过一个方法,就是在我睡的床上,蚊帐的顶部放上妈妈的照片,每天晚上透过蚊帐看那张照片,她就会在梦中来看我。估计有点灵,当时我真信,因为妈妈还真有几次出现在我梦中。

还有一个方法,是二娃妈妈告诉我的,她说如果我找到我妈一根完整的头发,把它埋在我床下的土里,我妈就会回来。

当然这个办法没有实施。二娃妈告诉我时,我妈已经出走几个月了,家里没有已经清扫过多次,找不到我妈一根完整的头发了,当时我想,这也许是我妈没有回来的原因。

后来才明白,梦见我妈只是因为我太想她了。恨是假恨,想是真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找头发的办法,也许是二娃妈在给我某种希望,让我在绝望的边缘,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但另一种好奇不好解释,就是当年中国申请2000年翻奥运会时,我们班上热血沸腾,都愿意最大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倒霉。据传有一种仪式可以让它失败,就是活捉一只老鼠将它扔进河里,老鼠是袋鼠的亲戚,害袋鼠亲戚就是害澳大利亚。许多同学宣称他们捉过几只老鼠,住河里扔过几回。仿佛,他为祖国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同学们看他的目光也有一种崇拜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然,后果明显,那次申奥,我们失败了。后来有人总结,大概是因为老鼠与袋鼠属于远亲,关系不密切而已。“如果中国也产袋鼠,把它活活扔进河里,才有效。”当时,我也认可了这种说法。毕竟要讲科学,物种不同、大陆不同,不可能有明显效果。

所有这些看似无聊的迷信,其实是反映了我们的心理倾向。在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无力把控世界,甚至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总希望有个神秘力量,帮助我们实现愿望。这种神秘力量必须要自己的行为或思想配合才行。为了一个好的结果,我们无所不用其极,哪怕这个行为如此荒唐可笑。即使有人指出这是迷信,我们也不以为然,我们愿意相信它。

在巨大的自然面前,个体是多么的弱小,我们只是想改变自身的处境,从他人口中听到的任何窍门,都是我们把握自身的希望。哪怕是根稻草,我们也想用它来救命。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对世界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申奥的迷信,想给自己的人生寻找不平凡的意义。如果人注定都是要死的,在这注定的悲剧面前,我们要体现一点自己的价值,主动作为改变现实的冲动,有时就会让我们迷信。不管有效没效,我们宁愿相信人的行为是有效的。要不,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当然,还有自我惩罚似的迷信,这与心理和道德观念有关。比如我们把我们命运中的悲惨点,总结为自己犯了错误。要去掉错误带来的影响,就得接受惩罚。比如乔姐的初恋,在刚离开乔姐时,还有后悔的良心,这种良心的表达方式是,让另一个女人虐待自己。在接受惩罚的同时,他仿佛已经赎罪,心安理得了。

当然没什么用,后来的作为就是证明。他惩罚自己不是为了改错,只不过是想自己心安。心安过后,继续做坏事。做了坏事,大不了再找个女人惩罚下自己就行。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