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宗教的两端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一百六十八章 宗教的两端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关于断手饶诅咒,在我心中的恐惧感大体上已经消失。这是因为骗子吴某带给我的收获,所谓祸兮福所依,受骗后得到收益,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在起作用吧。

从方术的发展和流传基因来看,它是在民间以拯救疾苦为诉求的,也就是人生遇到巨大困难时才产生了需求。我本人虽然算不上聪明和能干,但也算是人生的幸运者,也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算是读过一些书,接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吴某并不高明的骗术,漏洞百出的语言、不能自洽的辞、难以验证的法术,我应该一眼就能够分辨,但为什么沉溺许久呢?是恐惧,当恐惧的情感占满了你的头脑,你冷静的判断力就消失了。

那么,对于宁老将军他们来呢?他们生活并未受到巨大的困难,他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已经被多年的经历证明成功,为什么要在这个『迷』信的方术面前沉溺许久呢?是他们年老了吗?死亡的迫近使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更加厉害了吧?不对吧。他们上过战场,是见惯生死的人。从他们自己的言谈和志趣来看,他们对死亡的畏惧没有普通人厉害。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个?难道,真如班长所的那样,是对真理的探求精神?是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

在农村的时候,许多普通『妇』女是『迷』信方术信仰的主力军,为什么呢?

记得我们村原来有个三婶,家庭比较贫困,当然,我们那里的农民也没几个富裕的。她生了三个子女,第一个儿子,生下来,不足五岁,就因为出痘死了。她从此落下了一个病根,经常梦见自己的儿子跟她话,她了神神叨叨地,见人就,昨我儿子跟我托梦了,哪个塘里有鬼,千万不能去游泳。有一次,我放学回来的路上,三婶正在地里除草,看见我跟她打招呼,她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一边,悄悄跟我:“普娃子昨晚跟我了,这两莫到洞堰塘去洗衣服,有鬼在那里抓人呐。”

她的普娃子,就是她夭折的儿子,她的洞堰塘,就是我们村后一个岩洞中的池塘,由于长年没有日照,加上地下水的来源,非常清凉,夏时,人们爱在那里洗衣洗澡纳凉。她这种话多了,也就没人信了。我笑笑,答应了。她还神秘地跟我挤挤眼,意思是不要跟别人。我回家就跟我爸了,我爸:“莫听她的,儿子死了,整神神叨叨的。”

谁成想,过了两,一个本村的外地亲戚来了,在洞堰塘洗澡,被淹死了。这事一出,大家都有点对三婶刮目相看的意思。其实,我们村也还是有个别有知识的人,黄医生就是,黄医生原来跟一个老中医学过医,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回村后当赤脚医生,他当时就在现场。他:“这是水太冷,这娃儿是在水中受冷水刺激,身体抽筋,导致溺水的。他尸体扭曲的形状,就是很明显抽筋溺水的状况。”但是,此时科学不起作用了,人们宁愿相信这是鬼造成的,或者宁愿相信三婶梦中得到的预言。当时,我也是相信科学的,对乡民们这种态度颇为不解。

由于对自然知识的缺乏,人们宁愿相信超自然的东西。为什么相信鬼神呢?因为方法简单,结论简单,回避了复杂的学习和推理,这正是乡民们不擅长的。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人信。况且,如果相信科学,那么就会产生不平等。你一个医生懂科学,我们不懂,岂不是我们都要听你的?鬼神就不同了,它对什么人都一样,谁知道它一样不一样呢?反正,估计,或者,大概,也许,鬼神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吧?我们农村本来就处于不平等的最低端,最好有鬼神吧,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有所敬畏,幻想中有个超越自然的神灵,我们在幻想中平等了。

三婶生邻二个姑娘,宝贝心得,生怕儿子不跟自己托梦了。在姑娘出痘时,她找了一个神棍出主意,这个神棍让她借了一件衣服,就是原来有人家孩子出痘时穿过的衣服,没洗的。是人家孩出痘没出事,是因为痘神附体,衣服没洗,痘神还在,空上它,孩就不会有事了。如此试验,果然,她的姑娘顺利通过了出痘难关。其实,这个事情,黄医生也解释过,这是古代最常用的办法,孩子出痘没出事,是因为有免疫抗体的产生,衣服上沾有孩子的免疫抗体,孩子穿了,当然就可以抵搞出痘的风险,与痘神没关系。况且,今,这个事,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解决。

黄医生到这里激动起来:“这疫苗,我们村里没有保管条件,叫他们到乡卫生院去接种,也不要钱。他们有的人嫌路远、怕麻烦,不去,怪谁?”

但是,农民们依然相信痘神的力量,我记得,那件衣服,破旧不堪,污迹斑斑,但仍然在乡民的崇拜中相互流传。

当三婶生邻三个孩子,这是个儿子,就不再做梦了。她解释到:“这就是普儿,他原来跟我托过梦,他他要再来一回的。”所以,现在,她的儿子也叫普儿,最搞笑的是,她的女儿虽然比儿子大,但对弟弟的称呼是:哥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农民困难的处境,在现实中找不到改变的力量,于是寄希望于鬼神的超自然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如果你让他们不相信超自然力,等于剥夺了大部分人对改变命阅想像和希望,这对农民来更加痛苦。所以,他们宁愿相信有鬼神。

其实,不光是农民,中国古代有些知识分子,对面社会的道德沦丧、秩序的混『乱』不堪,有时也借用鬼神的名义,写一些规劝人们的东西。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们明知无鬼,或者不确定有没有鬼,但也借鬼事,属于睁着眼睛瞎话,虽然他们的动机是好的。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异类。从孔子、老子起,中国文化人就不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鬼神上面。蒲松龄不了,他也算科举制度的失败者,他也许是宁愿相信有鬼的归类。但是纪晓岚呢?大官、大知识分子,为什么还要把改选社会的力量假托在鬼神上面?

那是因为,他的知识结构有严重缺陷,当时的政治体制有严重缺陷,在当时的体制和他当时的知识中,无法产生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

《四库全书》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纪大学士作为总编,应该算是知识丰富了吧。但他所掌握的,大多是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就是用来对付饶知识。但当时的中国,西方科技文明已经进入,工商资本已经萌芽,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最需要的是适合产业及工商资本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朝庭没这体制,他这官员就没办法;自己没学科学,对社会进步无法理解。所以,他用鬼神讲故事,也反映了传统文科生在科学面前的黔驴技穷。

这就涉及『迷』信的第二种原因:愚昧。不是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科学精神却是宝贵的:按实践话,拿出证据来。

当然,关于证据,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习惯,导致很多中国人没有思维的逻辑。比如三婶的梦,在『迷』信的人看来,就是证据。要不然,她洞堰塘有鬼,后来就死了人,你怎么解释?当时,这个质问也确实唬人,反正我是答不出来。今,当我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后,我就可以回答了。从正面回答:1、这个堰塘比较深,是可以淹死饶,况且,以前也淹死过人,那时三婶也没做梦。2、从淹死饶偶发比例来看,这件事实属正常范围。3、这人是外乡来的,不知道三婶的警告,所以,他去游了泳。再者,他不知道水里有这么冷,他更不知道,这么冷的水会让人抽筋,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他被淹死的概率就更大了。故,他被淹死纯属正常统计概率范围内的偶发事件。

当然,还有反证法:1、三婶梦见有鬼就真的有鬼了?2、鬼真的要害死人?3、这个人真的是鬼害死的?4、谁看见鬼了?有证据吗?当然,如果按这样追问下去,我还可以问:三婶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梦?但是,这个问题有拷问三婶人品的意思,作为乡亲,没有人问得出口的。

中国在这方面走的弯路太多了,自从科学传入中国后,也有一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不在故纸堆里找答案,而是走出去,看西方,中西融通,总比闭门造车强。

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穷其一生探讨中西文化之异同,得出值得借鉴的知识呢?

我最近就在寻找这些书籍。其实,我读书,也属于单纯的求知导向,因为我不追求文凭、论文、名誉之类的东西,我只是想明白答案。

这方面的大家也还是有的,比如冯友兰、章太炎、梁漱溟,他们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还比如胡适、纪羡林等人,他们是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我不妨看看,他们思考的过程。

但是,看他们的书确实比较困难。比如对“国学”的兴趣,是今人们兴起的风『潮』。但第一个提出国学概念和进行系统梳理的却是章太炎,我为什么首选他的书来看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他是处在中西文化对撞最激烈的前沿。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最激烈的时代,以当时世界为例,日本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学生,从明治维新后改为西学为体,国家获得巨大振兴,不由不让中国知识分子警醒。再加上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处处失败,导致文化上的自卑,这是最低落的时期。第二,他是有学术能力的人。他的中国古代文化修养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鉴别也是数一数二的,可以是学贯中西,避免了一些所谓自自话的大师们的意『淫』。第三,他是有实践成果的人。他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中,他是元老,具有很深的政治实践功底和经历。从政治改造和经济改造来,他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部分成功。成功者的学术,至少避免了发牢『骚』的倾向,实践者的学术,至少避免了妄自尊大的倾向。第四,他后来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转变是令人惊奇的。他没有门户之见,不固守儒家一隅,甚至对道家、佛家也表示了尊敬。他曾这样评价佛教:让上智之人,不得不信;让中智之人,不能不信;让下愚之人,不敢不信。上智之人服真理,当看到真理,就不得不信了。中智之人爱挑『毛』病,挑不出『毛』病,就不能不信了。下愚之人怕因果,佛因果,就不敢不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最近闲着没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看完他的《国学讲义》,谁知道,我遇到了双重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按章太炎所处的时代,他有时用文言文,来讲述他所知道的西方哲学概念,这就让我理解起来比较费力。第二个困难,就是他讲的古文经学,专业『性』太强,对于从来没经历过这方面训练的人来,好多专有名词不太清晰。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就反复读,大致上知道点大概意思就觉得比较满足了。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笑了,陶渊明不求甚解,不会是像我这样吧,没完全读懂?

读了他的着作后,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古代,伪造的书籍多,没用的学问多。但有用的学问也不少,主要在先秦。但有些基本的概念倒是建立起来了。比如,道家学问中,分出两个流派,专门在政治上下功夫的,成了后来的法家;专门在出世超越上下功夫的,成了后来的庄子。但都与后来的道教没什么关系。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文化根基,庄子的《齐物论》早已在知识界深入人心,佛家的众生平等也就有了传播的基础。

对西学了解比较深刻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和专业的划分比较精细,用词比较通达,他们的书看起来倒不那么费劲。这样的人物比较多,比如写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冯友兰、讲逻辑学的金克木、研究古代印度文字的季羡林等,他们都擅长用西方知识的体系工具,将中国古代文化作研究对象,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我也大概浏览了一遍。

香港的饶宗颐,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虽然他处于西方文化最盛的香港,但也立足于世间,不可谓不是奇迹。

他的书中,评述了传统文化中的大量问题,很让我开眼界。

他引述的一段评价参禅的诗句,很有意思:“频呼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我看到这句后,大呼过瘾。

大家闺秀频繁地呼叫丫头玉的名字,不是叫玉有什么事,只是要让墙外的情郎听到自己的声音。他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参禅本身并不是佛法,但可以勾引佛法的产生。或者叫做敲门砖的意思,砖设计出来是砌墙的,但也可以用它来敲门,声音大,不伤手。那么,学这些文化传统方面的东西,是否也可以成为我学习《周易》的敲门砖呢?或者,反之?

其实,越是离我们越早的人物,他的故事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越是离我们近的人物,他的能力有多少,又没有时间和历史来检验,我得在选择学习对象上思量一番。

我选中了梁漱溟。

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这个在学术界上早有定论。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是民主党派领袖,也是大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早年在延安,与**畅谈学术与革命,当时『毛』还是共匪;解放后,在政协大庭广众下与『毛』分庭抗礼、据理力争,是个不怕死不认错的角『色』,当然后来也成了最大右派。虽然『毛』不喜欢他,但还算尊重他。他是一个复杂且单纯的人。复杂是他的学术思想极为复杂,但他的学术立足点又扎实硬朗。比如,他在山东进行了着名的乡村实践,将中国农村改造的理论,用具体的一个地方进行实验,这才是科学精神,比那些坐而论道的人强多了。他是思想家、革命家、实践家。八十年代,在世界上突然出名,西方有人居然把他比喻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这有点搞笑,他终身信佛,从未娶妻,这就背叛了儒家了;他每打座,每顿吃素,典型的佛子,何来儒家之?当然,从对儒家学术的解释及整理的能力来,他对儒家也是有很大贡献的。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这顶帽子扣在他头上,只能让他本人哭笑不得。

当然,民国时期信仰佛教的名人不只他一个,比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比如弘一法师等。但是,最近的人物,人生经历最丰富、学术成果最系统、身边事迹最可考的,肯定要属于梁漱溟了。

他由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系统学习,善于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和西方科学的思维来解构、重塑中国文化,得到大量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但我学习他,将他思维过的东西看了,就避免了自自话的重复思考,这是经济的、站在高人肩膀的做法。

他从概念范畴矛盾运动等西方哲学的基本方式,来分析中国传统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一下就让我看得明白了。

比如,他宗教的二重发展方向:解决现实问题、解决精神问题。这两个方面给我巨大的启发。

对于农村『妇』女来,宗教功能偏重解决现实问题时,经常坠入『迷』信。中国的农民苦,农村的『妇』女最苦,现实的压迫使她们所有的努力,都看不到回报。所以,她们只得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面,希望有神力来改变她们现实的处境。神力改变的依据是什么呢?在中国,往往是道德。因为在道德这个层面,富人和穷人起点是一样的,可以获得平等的精神体验。农村『妇』女又是受传统道德束缚最重的群体,她们甚至误以为自己的道德是自己唯一的优势,在神仙帮助的对象中道德是首选的条件,所以,她们就认为神仙最应该帮助自己。对贫穷和不公命阅恐惧加上对神力的希望,让她们宁愿『迷』信,要不然,她们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对于知识分子来,宗教的功能偏重于解决精神问题。精神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人脑的功能从解决生存问题后迅速发展,几乎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人类面对现实的有限『性』,也就是不自由;人类在思想能力上的无限『性』,也就是思想自由。这一对矛盾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落差,人们在这落差之间的空白处,要寻找答案,就成了宗教的任务了。

这是需求端解释宗教的两种倾向。

从供给端来,你这个宗教,起码得提供两个东西。第一,你得有神,至少一个,上帝也好,真主也好,总之得有神,且这个神有力量。要不然,人们要求你提供神力时,你拿什么出来?这是利用人类最基本感情驱动力之一:希望。第二,你得给死亡一个法。堂也好地狱也好,六道轮回也好,总之,你得告诉人们死亡后的去处,让生的人对死亡有把握。这是利用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驱动力之二:恐惧。

但是,仅有这两端,就概括了宗教问题吗?

不能。因为在精神层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实践。科学精神就此产生了。科学是为实践提供有用的想象,既对物也对神。刚开始我也把科学实践与宗教对立起来,认为这是绝对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在梁漱溟的世界,这两者是融合的。

比如,他的社会科学是实践。他所推行的山东的乡村实验,就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然后在这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得出实在的结论。当然,他的宗教也是实践。他是一个严肃修行的佛教徒。一生不结婚,不吃荦,每打座念佛号念经文,他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宗教的教义,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好奇怪的宗教,好奇怪的人。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