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儒生的错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一百三十九章 儒生的错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躺在『露』台上唱着茶,拿着二十四史的某一卷,有种历史尽在把握的错觉,有一种历尽沧桑的错觉,有一种看戏不怕台高的旁观者清的错觉,这就是夸大了自己看书的意义。

妍子来看我一眼,给我续茶,『摸』『摸』我的头发,显示出崇拜的眼神,她仿佛看到一个英雄在学习古人,做着一件伟大的事业,她的丈夫也许是个伟大的人。她其实误解了我,我只不过是利用看书,来给平淡的生活找点意义,加点作料。

应该,中华文明传统中可归结为法统、道统和正统三个方面。所谓法统是指王权的正当『性』;所谓道统是指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所谓正统,是法统和道统在社会中结合的表现。

占据道统的,长期是儒家。韩愈不惜生命保护的,确实不是他一个饶事,也不是他一代饶事,那是绵延中国近两千年的道统。

我的儒生是指读了几书,不知变通的人,他们产生的错觉经常有两个:夸大自己,误解他人。

夸张是全世界文人最古老最擅长的修辞手法,所谓艺术,就得搞点超现实的东西,把人们从平庸中拽出来,起到升华空中的作用,想像到飘浮感和自由感,确实能够让人舒服。比如李白的大量夸张,东坡的心情描写。这个没问题,用放大镜看世界,扭曲中找快感,夸张外部世界可以。夸张内心活动,也可以,因为心比高。

根据我多年的揣摩,觉得要用好夸张这一吸睛手段,只需要掌握一个技巧:观察视角的缩放和改变。比如要把山写高,只需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只蚂蚁,缩自己的比例来看山,山就异常高大了。比如要写内心的痛苦,就在纷繁的心理活动中,只抓住痛苦的伤疤猛揭,恨不得用显微镜研究它的细胞,就写出极其痛苦的心情了。

但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夸大,那是鼓『惑』人心;自己的能力特长不能夸大,那是吹牛不要脸。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这样写景没问题,况且,李白在诗的题目就告诉你,这是一个梦游。“渺渺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写想像没问题,中间有个“如”字。但是解缙所谓“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作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这就不对了,如果我要给他一个横批,那就是“扯蛋”。整大话吹牛,有意义吗?

这个风气被一些儒生搞到极致,变得不可理喻了。比如,我们看古代的戏,总能看到一个富家姐,莫名其妙爱上了一个书生,这是为什么呢?不合常识嘛。动不动就这个书生是锦绣文章,才高八斗,但姐不是文学鉴赏家,更不是科举考试的考官,怎么就觉得这个书生可爱呢?书生是有什么魔法欺骗纯情少女,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文章。因为,古代姐,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欣赏文学的习惯,也无法对书生的文字生产快福我前面过,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女『性』喜欢的暮性』,主要是帅而且有钱。书生想用几张纸打动异『性』,估计有意『淫』的成分。当然,理由很简单,戏文是穷书生写的,当然夸大自已那点文字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对大多数女『性』来,不读书,就回避了穷酸书生用文字勾引的可能。读点书,又不精,这就麻烦了,业余文学爱好者,碰上了专业文学偷情人,始『乱』终弃就注定了。杜十娘的教训,值得所有女『性』警醒。要么不读书,要么读得非常专业,像李清照那样,男人还真用文字骗不了她。这是保险的办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被无数次滥用,故意夸大文字作用,是中国落魄书生的自我安慰,活成了个孔乙已。李白敢在皇帝面前耍酒疯,不是因为文字的力量,而是玄宗本身就是个『性』情中人。苏东坡因文字而获罪、因文字而保命,其实也不是文字的力量,只是政治和权力生成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多读二十四史,你会明白,文字没那么大力量,惊不了鬼神,变不了人心,它只不过是个媒介。许多书生,落魄的人,不要幻想了,文字拯救不了你,不仅是你的文字不行,更重要的是,你不校

我跟妍子讲聊斋时,主要想用鬼故事引申到爱情,用她恐惧的情感,让她把我抱紧。就这点作用,动机还不纯。蒲松龄就整得明白,他写聊斋,就是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如果科举当官不成,文字只能骗鬼。其实连鬼也骗不成,更骗不了人。

儒生自吹自擂许多年,有时连自己都相信了。他们有个奇怪的公式:读书好=命运好=当官好=什么都好。这个奇怪的公式有点类似于意『淫』,但一代一代落魄的读书人传下来,不仅可以安慰自身,甚至自己也相信了。从心理学上来,人们总是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但是这个公式很搞笑,就像有人相信有本事就决定一切似的,不考虑决定命阅其他元素。董先生给我过,从传统上讲,改变命运主要有五种方式,按可能『性』大依次排列为: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读书排列在最后一位,可见不点主导地位。况且,董先生解释过,读书是指学本事的泛称,还包括理工农医,或者工农商学兵等各种技艺。这些技艺并不强调读书,你知道,张飞是不怎么读书的,但他成功了,他的能力在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北大清华的才子们,飞黄腾达的是少数。如要李茅之流,有个然然他就五体投地了,跟本没有妻妾成群的妄想。

还有人以为,智商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夸大了智商的作用。世界上有个高智协会,据智商只有在130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加入。结果,里面还充斥着管道工、消防员等数人。

所以,对于聪明,苏东坡的诗就很有意思:“人人都道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很搞笑,愚蠢何来公卿?估计是苏东坡来骂当时的公卿吧,他们愚蠢。

这种对读书作用夸大式的错觉,除了现实的际遇可以证伪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使这些儒生们显得没有用。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他们读的知识,真没多大用。第一,知识面太窄。他们中的大多数,读书是奔科举而去,仅限于四书五经。有时我在想,中国历代出现了《九章算数》、《梦溪笔谈》、《工开物》等科学巨着,但儒生们并不读它们,因为这些知识与科举无关。哪怕你们读《黄帝内经》、《伤寒杂论》也好,可以救命,但儒生们并不感兴趣,他们读书是直奔功名富贵而去的。虽然《周易》是必考科目,但大多数并不能够真正理解这么高深的东西,老师也不专门出这类考题。第二,知识用不上。他们学的东西,主要有两大类道德或者政治。但是,这些东西是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人,如韩愈之流才用得着的。要么是掌握政权的人,如宰相才有机会实施的,这么多读书人拼命学习这个只有极少数人才有用的学问,基本上没法施展。

今,有些大学的老师,也有酸儒的气质。讲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东拉西扯,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

我想起了我那个三本大学,所谓的国际经济贸易这个骗饶专业,其中还有一个爱大话爱发牢『骚』的程老师。他本人学零国际经济学,就时常以经济学家的自称来威慑学生。当国家推出一项经济政策时,他的评论多是批评。他的口头禅是:“我们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仿佛国家要不邀请他当经济部长,就会出大『乱』子似的。这是儒生的特点,以有限的知识来揣度广范的社会。

儒生们发明了两个评论社会的公式:领导人没有我行=只有我当领导才校书读得深=学问高明=道德高尚=我是完人。在这两种思想指导下,有儒生将一句大话写成条幅,持一书房的正中:养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句话对绝大多数时代绝大多数人来,只是一句吹牛的大话。原来这句话一般是挂在堂屋或客厅的,可以用来骗骗别人。现在读书人多了,骗别人行不通,就挂在书房,骗骗自己。

我想问的是:地正气在哪里?你见过?你『摸』过?你达到过?证据呢?古今完人是谁?举个例子来。

学习对象是个假的,还乐此不彼,傻不傻?“海燕哪,你长点心吧!”

有人要跳起来质问,难道孔子就不是完人?是的,大成至圣先师,名号不可谓不响,但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广告,还要看疗效。

这就涉及到我的第二个问题,误解他人。

儒生们误解了两个人:孔子和皇帝。

首先误解孔子的问题。孔子伟不伟大?答案是肯定的。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从学术上来,他是极其成功的。但他完美吗?不一定。

第一,他的硬件条件不完美。

他的出生值得讨论,不是儒生们提倡的道德来源。他的父亲和母亲野合时,有了他。既不是神鸟丢食,也不是仙脚感应。甚至,他的产生还有不太道德的影子。野合,比我与池的车震,好不了多少。但是孔子本人却很泰然,这是他父母感情到位的产物,他们忠实于爱情,没什么好害羞的。

孔子在编辑《诗经》时,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爱情诗打头,就明孔子要告诉大家,要爱就大胆爱,有可能会生出一个圣人。这也符合现代生育学原理,双方和谐的激情,是下一代健康聪明的重要因素。当然,当时孔子估计也没研究过这么多生理学知识,他是出于朴素的感情出发的,也是对自己的出生自信。

他的长相值得讨论,不是一表人才、一本正经。到过孔庙的人都知道,孔子长得很怪。当然,古代的人,喜欢把大人物的长相写得很奇怪,制造出神奇的气氛,目的是要突出他们不是人,是神。比如刘备的长手,与王班长估计有一拼,但我看,王班长这辈子,成为帝王的可能『性』等于零。

还有更怪的描写,比如项羽目生重瞳,是眼睛雍毛』病吗?看人是不是有重影?他上阵杀敌,是砍左砍右还是砍中间?『射』箭时,他怎么瞄准?比如朱元璋的地包、大长脸,估计也不是太夸张,要不然,马皇后当年是怎么看上他的?孔子的长相,头上一个大包,估计是后来寿星南极仙翁的原型。是他智慧多头就大?还是有别的什么讲究?反正,他长得不像正经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他的感情表达不严谨。他强调礼乐治国,他的一个学生当县长,业余时间给老百姓上音乐公开课,就受到了孔子的讥笑“杀鸡焉用牛刀”,直到学生用孔子自己的理论反驳,孔子才承认错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他很伤心,箕坐于地大哭,从形象上来就很不成体统。颜回的同学在安葬颜回时,想借孔子的专车一用,孔子用国家制度来搪塞,不知道他是真伤心还是假伤心。他自己的夫人去世了,他儿子连续三痛苦母亲,孔子估计觉得吵到自己了,制止了儿子哀赡行为,父母去世要哀伤三年,是谁的?

第三,他的理解能力不够高深。老子,他是见过的,但他没读懂老子的学问,于是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别人。两儿辩日的文章我们也看过,明孔子看问题有时也流于表面。他的智力水平虽然较高,但没有到达高不可攀的完人程度。他的知识,主要是靠苦读。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写的是他在苦读易经,“五十而知易”,五十岁了,他才明白易经,这不是少年才。

第四,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拼命推动周公时代的政治复兴,但效果不好,遑遑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结果还发生受困于陈蔡的事情。当时,秦国即将诞生的郡县制,才是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他企图倒转历史,不是不可能,就是笨。

大家也不要被我对孔子的批评所误导,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所的,只不过证明他不是完人而已。我还要以此证明,连孔子都不是完人,那么,书生们挂在嘴边的“法古今完人”,究竟是学的哪一个?

孔子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伟大的。

他在知识传播和教育推广上极其伟大。他整理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除了诗经、春秋、周易,他还教育出一群伟大的学生。有英雄的子路,有外交家及下首富子贡,有道德先驱颜回。有谓七十二贤士,哪个不是世上豪杰、人中丈夫?

他在对待真理上的态度伟大。哪怕是只能教他一个字的人,哪怕这个人是儿童或者农夫,他都要给人行礼,这是了不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就是大夫。只要他错了,他马上承认,并即时改正。

他是一个真诚表达爱好的人。他一生不仅仅是教书或着书,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音乐发烧友,他还能够很高质量地抚琴。他公开哭公开笑,不掩饰自己的表情。我总有个体会,只雍性』情中人,才是值得相信的。完全的生活严谨,要么是笨,要么是想骗人。

他在人格上是极其伟大的。他一生过错话,但从不假话,在学生面前、百姓面前、帝王面前,他都是实话实。我现在想,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有顽强的『性』格,要么是有强大的自信。

孔子的伟大,并不因为他是完人。他是一个努力追求真理的人,不骗自己也不骗别饶人。而后来的儒生,总喜欢用大话自欺欺人。

我们再儒生的第二个误解,他们误解了皇帝。

儒生们“为往圣继绝,为苍生立『性』命,为万事开太平”,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为别人造福,把“经世济民”挂在嘴上,滑稽不滑稽。

其实,儒生们干的事大多是这个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卖知识卖能力的一件事。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搞一些虚假繁荣。

帝王呢,并不是所谓道德模范,也不是所谓转轮圣王。他们是拥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他们是甲方,作为儒生的乙方必须准确把握甲方的需求,才能保证买卖的成交。

有些书生不懂,整给皇帝提意见,仿佛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死得快。你想,让一个杀人如麻的皇帝讲仁慈,给一个妻妾成群的人讲爱情,那不是找死。你是来求俸禄的,我是来找打工仔,想不到你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

科举是皇帝寻找优秀打工仔的入职考试,目的并不是来找老师的,只找能够干活的人。道德标兵有一两个就行了,树立起来可能忽悠百姓,多了,唐太宗也会生气的。

许多书生不会干活,就标榜自己的道德水平,要知道,道德是用动机来评价的,动机是你的内心。人事经理没那么多时间来考察你的内心,他只需要能干人。我想起了陈平,这个人贪财好『色』,甚至跟自己的寡嫂也有一腿,但并不妨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他用自己的能干救了刘邦的命。皇帝需要什么?就需要这样的人。试问,下的儒生,有几个能赶得上陈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下”,得好听,刘邦是流氓、赵匡胤是叛军、朱元璋是和尚,哪个是按这个路子出来的?明,这个公式有问题。

我还想起了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有点搞笑。什么起股、束股的,我想起了屁股。起承转合,不仅要按规定的内容,还有规定的字数,这有点专门难为人。我翻遍《古文观止》,没有一篇八股文。因为如此复杂规定下的文章,肯定没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考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吴敬梓就看得透,他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大堆儒生,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的家伙,包括最终竞争的胜利者:范进。实际生活能力还不及一个杀猪的胡屠户。这种文章没有价值,仅剩下混酒席吃的地步。梯子诗为证:“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纸笔已安排,明年不请自来”。

我们可以试着从八股文的试题类型及后来成功者的情况,大概可以猜测出皇帝的用意。

复杂规则嵌套的文体,只能用圣饶观点话,极大的限制『性』,就造成了文章的难度。在意义上,自由发挥的究竟极;在字数上,随意增减的余地没樱如果有人把今的高考题比作科举试题的话,那是他没有见识过八股文的规定。这样考,是皇帝招收打工仔的方式,肯定是有目的的。

第一,这是考察智力的一种方式。这有点象数独游戏,在规定字数中要明一个问题,这个中心思想既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这个教学大纲,还要捉『摸』出一点新意,非常烧脑子。在规定数量的文字上,还要求对仗,韵脚之类,这对文字的驾驭和掌握能力,也是一个偏执得疯狂的方式。每一股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表达出什么起、尝转、合的技巧,传递出什么圣缺年的思想,等等,通过这些,考察打工仔的智商。从概率上讲,智商高的人,比较能干,皇帝需要能干人,并不一定要你书读得多。

第二,有利于束缚聪明饶思想。以圣人之言为标榜,以高官厚禄为引诱,让聪明人都去读书,都去读范围狭窄的圣人之书,他就不会『乱』想。真正的聪明人,皇帝通过科举鉴别,给他出路,防止他闲着没事,考虑造反的事情。当然,这种鉴别聪明的方法也不是没用,张居正等许多名臣,就是科举胜利者,他们都是能干人。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