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 > 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 第10节

  说完就要走,这次是真要走。

  那人往西边看,就看西边有人在跑,他一下子急了,额头青筋都暴起来:“四块,四块,给你,你赶紧给我钱!这佛像归你了!”

  初挽:“不买了。”

  精瘦男人急眼了:“三块!”

  初挽:“……行吧。”

  当下掏出来三块钱,那人抢也似的把三块拿走,揣进兜里就跑。

  初挽一抬头,就见那边文物局的人要来了。

  她心里急,万一被抓,把她当成卖家,那就冤大了!

  她灵机一动,将那包袱扯一边,之后一屁股坐墩子上了!

  文物局的很快就过来了,他们四处查问,整个早市已经鸡飞狗跳。

  其中一个男同志到了初挽跟前,问起来。

  初挽今天穿着自己那件旧翠花棉袄,听到问,便怯生生地道:“等我爷爷呢,我爷爷进去和人下棋,让我在这里等着。”

  她虽然十九岁了,个子也不算太矮,但是她瘦弱,又穿着棉袄,巴掌大的小脸,睁着一双湿润的眼睛,让人一看就可怜兮兮的。

  那同志只以为是不懂事的小姑娘,便警告了几句,说没事别往这里来,就走了。

  初挽见他们离开,这才松了口气。

  屁股底下这石墩子可是三块钱买的,这么丢了太可惜了,只是这个太沉了,她搬起来实在困难,没办法,只好四处寻觅着找板爷,也是运气好,总算找到一个,直接让对方拉着自己过去美术学院了。

  到了美术学院门口,她也不着急,就那么寻了一个过往人多的地儿,将那线雕佛像露出来,淡定地坐在一旁等着。

  这时候也有点饿了,就在旁边买了两个包子吃。

  因为是美术学院,这边识货的到底是多,陆续有学生老师过来看看,实在是那唐朝线雕够美,也有人问价,不过最后都没成。

  初挽其实也有点无奈,她知道这个线雕在识货的美术学院教授那里,应该是能卖上钱的,但也得等那个有缘人来,等不到有缘的人,她就得再找板车搬过去胡慧云家。

  没准最后这个石墩子的下场就是当剁菜板了。

  三块钱呢!

  她叹了口气,裹紧了棉袄,告诉自己下次不能贪这个便宜了,一定要找简单易携带的,自己这小身板实在折腾不起。

  好在,等到了下午时候,有两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人过来了,那老人约莫六十多岁,两鬓花白,穿着西装,颇为讲究的样子,他饶有兴趣地打量了一番,试探着问了问价格。

  初挽看了他一眼,认出来了。

  这是一位旅美华人,夏大师,曾经追随南怀瑾学习佛法,在九十年代落叶归根,回国创办了书画院来弘扬佛教绘画艺术,他的绘画艺术在佛教界和艺术节都很有盛名,曾经绘过一套《佛像珍藏》,被誉为“画像版的大藏经”。

  看到这一位,她顿时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

  什么叫漏,这就叫漏。

  其实她买这么一石墩子,也不过是想着赚十块八块的辛苦钱。

  但事实证明,她还是有点时运的。

  同样的佛雕,在不同的人手中,那就是不同的价值。

  初挽顿时放松了,稳坐钓鱼台,等着人上钩。

  夏大师这次过来中国,显然还没定居,只是回来旅游的,顺便过来参观美术学院,身边陪着的应该是美术学院的老师。

  夏大师仔细打量了一番那五面佛,显然很有兴趣,试探着要价。

  初挽直接要了二百块的高价,且明言一分不让。

  旁边那两个年轻的一听,吓了一跳:“这不是宰人吗?你当这是什么?”

  初挽听着,淡声道:“我需要这二百块,这位同志需要佛雕,这是大家各取所得。”

  那年轻人显然怕夏大师吃亏,也觉得夏大师在这里被宰自己没面子,便好生贬损了一番这石墩子。

  初挽笑了:“这位同志,我瞧着这位老同志对我的佛雕很感兴趣,我相信这佛雕在他手中,必将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所产生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二百块的十倍甚至百倍,你贬损这佛雕的价值,就是贬损这位老同志的眼光和实力了。”

  最后,她缓慢地道:“你看到的是一块石头,老同志看到的却是大唐艺术瑰宝。”

  那年轻人嗤笑:“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初挽理所当然地道:“我看到的当然是二百块钱。”

  两个年轻人并围观的全都哈哈笑起来,旁观者也都笑着窃窃私语,有人说这小姑娘想钱想疯了,二百块钱卖一块石头,可真敢想!

  但是夏大师却没笑,他认真地看着初挽:“小姑娘,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佛雕的价值,全由各人心中自定,你要卖二百块,我觉得值,这钱我愿意出,出得心甘情愿。”

  周围人一听,大惊,没想到这么一块石头,竟然真有人愿意出二百块,旁边陪着的两位年轻人也都意外,甚至有些脸红。

  他们刚才那样贬损佛雕,但是夏大师说值,他们顿时就有点丢人现眼了。

  当下,夏大师直接交割,但是他没那么多人民币,初挽表示外汇券也可以,于是最后给了一百五十块外汇券和五十块人民币。

  初挽拿到钱后,不敢久留,转头就要跑。

  夏大师却叫住她,诚恳郑重地道:“小姑娘,我今天应该谢谢你,让我和这唐朝线雕结缘,你能不能留下名字?”

  初挽笑道:“老同志不要客气,我应该谢你,二百块钱对我来说顶大用了。至于姓名就算了,乡下姑娘,贱名唯恐渎阁下之耳。”

  说完也就赶紧走了。

  将来有一日,她兴许还能和这位夏大师打交道,不过估计是很久后了。

  第10章

  初挽骤然发了这一笔大财,心里总算放松了。

  没钱的话,做什么都没得劲儿,只能抠抠搜搜破衣烂衫的。

  现在有钱了,手头就可以大方一些了。

  她先跑到黑市,把这外汇券换成了人民币,其实这年头外汇券还是吃香,能买一些人民币不能买的,比如现在官方认可的古玩店,那都是要外汇券交易的,要卖给外国人的。

  外汇券兑换成人民币,在黑市上一般是1:1.1或者1.2的,她因为急于脱手,一百五十块的外汇券兑了一百七十块的人民币,也觉得够本了。

  这样她这次凭着佛雕一下子挣了二百二十块,也算是一笔大买卖,加上之前那块玉雕挣的,她手头大概有二百九十块,这也不是小数目了。

  要知道这年头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三四十块钱,能顶城里工人大半年工资了。

  初挽揣着这么多钱,想去买点布料做衣裳,可等她到了商店才发现,这边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人们在疯狂地抢购,大爷大妈往里面挤,年轻媳妇也拼命地要结账,还有小伙子吆喝着我买了我都买了。

  初挽问了问才知道,改革开放后,布票什么的开始失效了,但是市场供应还是短缺,老百姓买东西动辄缺货。

  再说不用票证了,大家也怕价格放开,贵起来,怕以后再也买不到布了,于是大家都把手里的积蓄拿出来疯狂买布囤着,有人甚至把儿子孙子结婚用的布面被面都要置办了。

  这事乍听很好笑,毕竟以后这些只要有钱就不愁买到,但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有那样的前瞻性,面对历史的变革,大家心里太多不确定性,恐慌情绪蔓延,于是便拼命抢购囤积。

  初挽自然是抢不到什么的,看来有钱也别想买布,只好算了,想着回头在农村看看谁家有手织的布买点吧。

  当下她又去买了雪花膏,买了两瓶酒,一条烟,以及一些肉和菜,这些都提着过去胡慧云家了。

  胡慧云妈看到,吓了一跳:“挽挽你这是干嘛,突然买这么多!”

  初挽:“今天突然得的,阿姨你别问怎么来的,反正正经路子!”

  胡慧云妈不要,不过初挽坚持给,胡慧云妈这才勉强收下,不过还是絮叨初挽半天,说她太客气了。

  初挽笑笑没说话。

  她喜欢住在胡慧云家,不过住人家家里也不好意思,给这些东西自己心里也舒坦。

  晚上胡慧云妈炖了鱼,那鱼汤真是鲜美,初挽就着芝麻馅烧饼喝了一大碗,喝得鼻尖冒汗,吃完饭又围着炉子吃了点红薯,说了一会儿话,这才睡觉。

  临睡前,心里却想着,手头现在有那么二百多,根本留不住,手痒,明天得再转转,转一圈后,看看买点东西,就过去陆家了。

  第二天初挽一大早又去了玉渊潭早市,谁知道不巧,今天文物局来得早,一下子把一伙卖文玩的都给抓了,大家路过这块都躲着走,也有人在那里瞧稀奇。

  初挽看到文物局的,自然也赶紧躲着,她昨天才露面,万一被人家看到惦记着呢。

  她也不太想去潘家园了,就怕有些卖家对她脸熟了。脸熟了,砍价都不好砍,人家不把你棒槌了。

  一时想着找个别处,最后琢磨了一番,去了白桥市场。

  北京的古玩市场无非那几个地儿,潘家园是早些年就有的,玉渊潭早市到底就那十几个摊位,早上八点就散,初挽想着换个新鲜地儿,去了白桥市场,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年代的白桥市场估计还没成规模,可谁知道去了后,却是喜出望外,竟然有大几十个摊位。

  这白桥市场比玉渊潭早市规模略大一些,摆摊的一看就是郊区农民,一个个把尿素袋子往地上一铺,就这么摆着东西卖。

  初挽不动声色,就听别人在那里讨价还价,大概听出来了,一般都是北京郊区的农民,大多是河北来的,雄县的,文安的,还有大城的,至于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粉彩大瓶,砚台玉器,也有铜器。

  这边的东西也便宜,便宜得人掉眼珠子。

  看起来那些农民都是把自个人家里藏着的东西偷偷拿出来卖,这都是躲过了破四旧的,也不敢声张,想着趁世道好了赶紧换点钱。当然也有一些是知道这个能卖钱,得了甜头,就把亲戚朋友周围村的顺便收了。

  初挽看了一圈,好东西真不少,清末的粉彩大瓶,超不过十五块钱,明朝的也就勉强几十块,周围前来淘东西的,已经不少陆续下手了,不过初挽一直没下手。

  她有了这石墩子的教训,再也不敢给自己找麻烦,那康熙青花山水将军罐再好,也不好带,一时半会卖不出去,砸手里,还得带回去永陵村,说不得回头落到谁家里,自己根本保不住。

  所以要收藏,就得收藏小件,收藏玉器,以小博大。

  这么溜达着,就见那边有个卖家,正从尿素袋子里往外面掏东西,那尿素袋子脏兮兮的,卖家一手的化肥末子。

  他正往外掏两个陶猴,还有几个大银元叮叮当当往外掉,尿素袋子里哗啦啦响。

  初挽听着那声响,觉得带着一点点脆,这种声音她耳熟。

  她便很不经意地问:“老乡,你这袋子里还有什么?”

  那农民一听,随口说:“线轴子!”

  初挽:“线轴子,就纺车上用的那个?”

  农民见她感兴趣,就掏出来了,随手放那儿给初挽看。

  这时候天也就是刚擦亮,初挽拿在了手里仔细对着光看,却见是一个玉壁,上面还残留着农村自己纺出的棉线,她将棉线拨拉到一边,摸了摸,玉壁上带着雕纹,有面容奇异的凤首,羽翅飘逸,玉质坚硬致密。

  凭感觉,她知道这是汉代的白玉,应该是瑞玉,汉代贵族佩戴在腰际来象征身份的。

  她便问:“这线轴子多钱?”

  农民随便看了一眼,伸出两根手指头。

  初挽挑眉,心想这什么意思,二十块还是二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