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第54节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第54节

作者:绿豆红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30 08:30:50 来源:免费小说

  程石说完等了片刻就转身往回走,他一走,门前立了个破缸的人家飞蹿出来一个男人,像被鬼撵似的,恨不得长翅膀逃离杨家村。

  “那不是猛子吗?这可吓破胆了。”有人大笑,“活该,他们这偷鸡摸狗的就缺个硬岔子治。”

  “哎,你们说另一个贼是谁?”

  心里有鬼的听到这句话,腿脚甩得越发快,进门时一脚把筷子踩进泥里,摔上门了立马把院子里埋鸭毛的地方又盖一层土。

  *

  杨柳已经从坤叔那里知道了昨晚的事,等程石回来,她停下手里的活儿,从檐下接雨水的桶里拿起葫芦瓢舀水给他冲腿上的泥。

  程石看到桌上放的稻草,问:“准备编草鞋了?”

  “嗯,春夏雨水多,现在也不冷,编几双草鞋下雨的时候穿。”杨柳又舀了瓢水倒他脚上,哼哼道:“这时候也就罢了,夏天热的时候你可不准穿草鞋。”

  程石往她脚上瞅了眼,接过擦脚布单脚站立,擦干水穿上布鞋,走进堂屋说:“你穿我也穿,要想我不穿你也别穿。”

  她喜欢白白净净的脚,他也喜欢。

  杨柳顿了一下,略过这事不再提,问了下昨夜的事,知道王大虎没大事也就抛去脑后。她指着院子里养在浴桶里的鱼,说:“我想等天晴了去镇上一趟,咱俩试试能不能高价把这些鱼卖出去。”

  程石对这事也有兴趣,不过现在紧要的是犁田插秧,他歇了一会儿从偏院扛出铁犁,赶了牛去田里。

  一直到傍晚雨才停,杨柳穿上旧草鞋戴上斗笠披着蓑衣进山去看鸡鸭鹅。

  雨停了,山里的水沟还哗哗往下流水,落叶和花瓣被水带了下来,堰边漂浮着厚厚的树叶花瓣,树叶下钻着鱼,大口吞食花瓣和冲散的鸟雀粪便。

  赵勾子扛着长竹竿站堰边把鸭群往山上赶,不准它们下水吃鱼,大鹅扑棱着翅膀啃路边的鞭草,见人来了伸长了脖子作势要啄人。

  “憨脑壳。”杨柳低骂一声,捡了根树枝抽开这些扁嘴子,问赵勾子:“你没带蓑衣来?等我去镇上了给你们买几身。”

  “小柳姐你要去镇上?那你帮我买些大骨头回来,我炖汤给我爹补补。”

  “好。”杨柳继续往山里走,提醒他离水远点,“你可别掉水里了,这堰可深了。”同时心里琢磨着等天气再热点了让程石来教这小孩凫水,整天在堰边晃荡,万一掉下去了再没人看见,那他爹可活不下去了。

  雨后蚯蚓从土里钻出来,淋湿毛的鸡扎着堆在土里刨食,鸡嘴里叼着弯曲的蚯蚓快速绕过鸡群躲到清净的地方吃,也有倒霉被强盗鸡抢走的。

  才买回来的鸡鸭鹅也从茅苫下走了出来,它们身上的毛是干的,杨柳看了一眼也就放心了。又去看了看两个老镖师,他们身上的新伤未好,在这阴雨天,旧伤又发疼,住在潮湿的山里越发难受。

  “我改天送两个火炉子来,日常烧热水也方便,就是你们一定要注意用火,人不在家就要用水把火浇灭了。”杨柳说。

  刘婶子闻言松了口气,说:“老头子知道轻重,指定注意着。”

  火炉子要去铁匠铺买,但蓑衣和斗笠村里的人就会做,她下山就回娘家一趟,找她哥定了四身蓑衣四顶斗笠,一身一百文,当场先把钱付了。

  杨大哥不肯要,斗笠和蓑衣就是用竹片和竹叶编成的,又不要他花钱买,就是费些功夫,他最不缺的就是闲时间。

  “你要是不要我就去镇上买,白给的我也不拿你的。”杨柳把四串铜板放桌上,说:“若是我和你妹夫缺了蓑衣斗笠,来找你讨一件两件,你就是要钱我也不会给。但这是我给家里的长工准备的,哪能还让你白做。”

  “接着吧。”杨老汉出来说话,“你妹存心想帮持你,你就记着她的好。”

  “算不上帮持,我就是不找我哥也还是要去旁处买,又不是白给他钱。”杨柳接过她嫂子递来的青瓜,啃了口继续说:“我哥手艺活不错,他之前编的灯笼阿石看了都说好。”

  杨老汉便不再多说,他往天上看了眼,黑压压的乌云已经被风吹散了开,“明天天就晴了,你家打算什么时候插秧?”

  “就明天。”

  杨老汉点头,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杨柳带着春婶和坤叔去水田拔秧苗,程石继续去犁昨天剩下的几亩田。远远瞧见她家的水田里已经有了人,走近了才认出是她爹娘兄嫂。

  “来了,我们先帮你家把秧插上,等阿石用完牛,你爹把咱家的田犁好了我们再忙自家田里的活儿。”杨母用稻草把秧苗扎成捆扔去一边,跟春婶打了个招呼又弯下腰拔秧苗。

  杨柳脱了鞋,卷起裤腿至膝盖,一脚踏进软烂的水田里,拿了把稻草走去她嫂子身边,“嫂子,这两天要辛苦你了啊。”

  “小妹你喊我一声嫂子就别说这种话,兄弟姊妹间不就是我忙了你来帮一把,你忙了我来搭把手的,什么辛苦不辛苦的,我在家也是要插秧下地的。”

  杨家老两口听到这话高兴,这个儿媳妇没娶错。

  拔秧苗的人多,一个时辰拔的秧苗够插两亩水田了,杨老汉跟杨大哥挑着扁担把秧苗往犁好的水田里送,坤叔见了也跟着一起。

  男人都走了,女人继续弯腰撅腚拔秧苗、打捆,又过了小半时辰,杨柳让春婶先回去做饭,给她娘和嫂子说晌午在她家吃饭。

  “春妹子,农忙的时候都累,我知道你是个讲究人,但真少做麻烦菜,焖锅米饭再炖锅杂菜汤就行。”杨母直起身跟春婶说,“我们虽说是娘家人,但都住一个村,一天能见两三回,不用讲究客套。”

  “那就炖盆鱼,再炒钵豆角肉片,咸鸭蛋一人煮一个,再焖锅米饭。”杨柳说。

  “行,我这就回去准备。”春婶撩水洗了洗手,走上田埂在水沟里洗腿上的泥。

  有杨家四口人的帮忙,程石犁完田又在村里请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子,合起来有十二个人,一天半就把十二亩水田都插上了秧。

  天气热了浴桶里养的鱼搁不住了,插完秧杨柳和程石就赶上牛车去镇上卖鱼,小两口打算的是上午去卖鱼,下午回来再去帮杨家插水秧。

  三天前才下过雨,镇上不缺卖鱼的,程石赶着牛车去了去年卖鱼的地方,他先去打听了下旁人的卖鱼价。

  “如何?”杨柳问。

  男人比出三根手指,对自己即将喊出的价钱感到心虚。

  “咦?是你,你去年是不是也来卖过鱼?”一个年轻的小阿嫂挎着篮子过来,她踮脚往浴桶里看,“可是跟去年一样的鱼?不如去年的大啊。”

  “去年的鱼是长了两三年的。”程石解释,他心喜遇到老客,“我家的鱼味道好吧,今年可要再买两条?”

  “行,买两条,今年什么价?”

  程石跟杨柳对视一眼,咬牙道:“三十文一斤。”

  “啥?”年轻的妇人提高了嗓门。

  杨柳也看他,两人路上商量的是五十文一斤。

  “三十文一斤。”程石重复一遍,赶在妇人骂娘前麻溜解释:“我家的堰是在山脚,周边种的是果树,水里的鱼吃的是花瓣和草籽,还有山上流水带下来的草药种子,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喂。”

  “鱼的味道如何相信阿嫂也清楚,不然不会隔了一年还认出我男人在这儿卖过鱼,我可以说,这个味道的鱼,全镇乃至全县也只有我一家,吃一回念一辈子的。”杨柳暗暗攥着手大放厥词,她不知道她脸红没红,但听了这个价格的客人无一不是板着脸,眼里带了怒气。

  议论纷纷,小两口齐齐后退一步,任由来客对桶里的鱼挑挑拣拣,她们不仅挑剔鱼,还挑剔人,杨柳清晰地听到有人骂她跟程石心贪。

  挨了场挑拣,鱼没卖出去一条,就连认出程石的年轻阿嫂犹豫再三还是去了别的摊子上买鱼。

  小两口见人离开齐齐松口气,程石小声庆幸:“还好没喊五十文一斤。”他怀疑他敢喊五十文一斤都会有人朝他吐唾沫。

  之后又有人来问价,不等小两口开口,附近的摊贩就好心告知天价,程石跟杨柳又被人用看疯子的眼神扫视一遍。

  “要不要降价?”杨柳小声问。

  程石摇头,越是被人怀疑他越是不想降价,“卖不出去咱拉回去自己吃。”

  他观察的有一会儿了,来这条街买菜的妇人都穿的是棉麻衣料,稍微好点的应该是大户人家采买的,她们买菜的价格大差不差已经固定了。

  “走,我们换个地方。”他拿绳子把浴桶固定在木板车上,赶着牛出了喧闹的集市。

  “哎,等等,卖鱼的。”一个男人追着喊。

  “喊我们的。”杨柳激动,她以为是买鱼的,让程石停下车。

  “你们不卖了?要不把鱼卖给我,我给三文钱一斤,我全买了。”

  程石瞅了他一眼,“你倒是识货。”

  就在男人以为他要答应时,程石朝牛屁股上甩了一鞭,健壮的大公牛踏踏迈开牛蹄。

  杨柳没问他要去哪里,就走在牛车边跟着,时刻注意着桶里的鱼别跳出来了。

  程石先去酒楼饭庄挨个问问,无一例外一听到这个价立马呲牙咧嘴。他又赶着牛车去富人住的巷子里,挨个敲后门问,见到有老人的就说对老人身体滋补,有小孩的就说对小孩身体好,如此忽悠下来还真卖了七八条出去。

  眼瞅着快晌午了,程石说的口舌发干,看了看日头让杨柳坐上车,“我们回去吧,你之前说要买什么?火炉子?我们去铁匠铺。”

  “先去医馆一趟。”杨柳脑中灵光一闪。

  到了医馆,两人厚着脸皮在门外吆喝鱼吃草药种子长大一说,被医馆跑堂的伙计出来撵,程石就拉着伙计一通乱吹,“你去问问你们坐堂的大夫可有需要的?我们的鱼吃花瓣草籽和草药种子长大,对老人小孩的身体特补。”

  说的次数太多,他自己都相信了鱼吃了不少草药种子,比药汤还滋补。

  正值医馆散值,有大夫听了一嘴就问:“哪里的?”

  “杨家庄,我们村后面的山里每年都有采药人进去采药。”杨柳说。

  “哦,那座山里的确有不少草药。”一个中年大夫接话,他走过来看了看,“三十文一斤?那给我称两条,要是味道不好我可是要找去你家里的。”

  “我敢卖这个价就敢保证它比外面摊子上卖的鱼味道鲜。”这时候程石不再说什么滋不滋补了,滋不滋补他哪知道。

  “这两条大小可行?四斤多一点,给你按四斤算。”

  有他开个头,其他不缺钱的大夫也跟着买一条两条尝尝鲜,还没走远的病人见状也拐回来买。

  末了还剩五条,程石捂着咕噜响的肚子让喜眯了眼的媳妇上牛车,“走嘞,不卖了,剩下的咱自己吃。”

  “买炉子。”杨柳捂着鼓鼓的布袋子,还不忘要买火炉子。

  作者有话说:

  还有一更

  第六十七章

  牛车行至铁匠铺, 打铁的铁匠也准备关门回去吃饭,程石连忙喊住他,挑了两个火炉搬到牛车上。

  回去的时候经过集市, 还剩少许摊子还没收,杨柳瞅到之前喊住他们要买鱼的男人, 他也正准备收摊, 桶里还有鱼扑棱。

  “等等,阿石等等,我去买几条鱼。”车刚停, 杨柳就蹦下车,她跑去鱼摊子上挑选一番, 捡了五条半大不小的青鱼,青鱼肉厚肉丝粗, 熏过后不至于太干瘪。

  “你们的鱼卖完了?”鱼贩朝程石看去,用秤打了一下,“七斤,你给二十文算了。”

  杨柳从钱袋子里数出二十文给他, 她手里鼓囊囊的钱袋子就证明她的鱼卖得不错。

  七条鱼用稻草串成一串, 杨柳提着丢进浴桶里, 十二条混在一起, 从西堰里逮起来的鱼更有活力,杨柳趴在桶上瞅着,越发觉得自家的鱼珍贵。

  “你打算买鱼回去做熏鱼?”程石问,相处久了,她不说他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对, 咱们堰里的鱼不适合做熏鱼, 我试试从外面买的鱼熏着味道如何。”

  快出镇了, 杨柳猛拍大腿,“哎呀,勾子托我给他爹买大骨头,我给忘了。快拐回去,看还有没有大骨头卖。”

  程石应声,勒住牛缰绳打了个转,猪肉摊子已经收了,但他家铺子还开着,杨柳跳下牛车小跑进去,“有人在吗?还有猪大骨吗?”

  “有人,爹,有客人买肉。”年轻阿嫂从后院走出来,见是杨柳,她惊讶地“哎”了一声,“是你啊,这个时候才回去?”

  “都走出镇了才想起来忘买肉了,这不,又打拐过来。”杨柳问走出来的男人,“有大骨头吗?我买回去炖汤。”

  “还剩几根。”

  杨柳跟过去,见桶里还有两个猪肝,她让老板一起给她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