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重生八零:娇俏农场主 > 185,农场主

重生八零:娇俏农场主 185,农场主

作者:明景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28 20:14:12 来源:免费小说

  陈白羽真的不能理解大舅,明明就聪明而且有能力,算是灯火村最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大舅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他的赚钱手段还是不错的。

  上辈子,他也是历经沉浮。

  不过,可能他的失败也和他的人品不好有关。

  上辈子,大舅舅经历过的那些,阿爸也一样经历过,例如被骗,例如收到假支票,例如被老板跑路等等。

  都经历过。

  但最后,阿爸坚守住本心,从不逾越底线。

  但是大舅呢?

  在生意失败后,一再挣扎。这本来没有错,想要东山再起的决心应该被肯定,但他不应该为了筹资金而骗人,骗钱。

  虽然因为和小舅舅分家一事,大舅舅的声誉不太好,但因为大舅舅说什么什么工程有钱赚,借一还而,所以不少亲戚都借了钱给大舅。

  但再次失败后,大舅舅死不认账。

  在农村,亲戚之间借钱很少会打欠条,所以大舅直接否认曾经借钱一事,让外公外婆受尽了亲戚的白眼。

  无奈,外公只能帮着还。

  大舅还觉得外公傻。

  没有欠条,算什么借钱?

  是投资。

  既然是投资,那就有赚,有亏。

  挣扎着,挣扎着,大舅就再也没有了起来的资本。曾经大舅是灯火村最骄傲的人,因为他最先离开家乡搬到县城,他也是最早的万元户。

  但后来,大舅舅却成了灯火村人教育孩子的方面例子

  为什么偏要走歪门邪道?算计小舅舅赚的也不过就是那点工资而已。就好像上辈子,想要算计爸妈在广州的那栋房子,也不过就是那点钱而已。

  为了那点钱竟然连姐弟情都不顾了。

  就好像现在的大舅不顾兄弟情一样。

  难道身后跟着一个听话又免费的劳动力就这么让人自信骄傲?这可是亲弟弟。

  外面有那么多的人,既然有算计亲人的脑子,怎么不去算计外人?

  陈白羽一直都不太能理解大舅的操作。

  选择在今天开撕,真的很傻。

  明明看起来很聪明的大舅为什么会情商堪忧?

  看现场的人就知道,都站在小舅舅,都觉得大舅无情无义。大家看大舅的眼神都带着不赞同。

  曾经灯火村的骄傲现在已经被打了折扣。

  在外公还有其他长辈的强硬要求下,大舅一次性给小舅两万元工资。小舅舅从1982年跟着大舅出门打工起,直到现在1997年的所有工资,肯定不止两万元。

  但也是没有办法。

  再多,大舅也不愿意给。

  当然,也不会少太多。

  1980-1990年的工资月并不高,一个月大概就是几十元,除了吃用花费,剩下的并不多。

  工资是在1990年之后才慢慢起来的。1990年之后,人的工资越来越高,慢慢的超过百元一个月,多些的超过两百。

  而近两年,1995年之后,就更高了了。这时候,很多人的月工资已经超过三百,再努力一些,辛苦一些,甚至有人超过五百。

  当然,这些说的是一般的普通员工,没有任何文化知识,靠出卖劳动力的普工的工资。

  很多工厂实施计件的工资计算方法,越是努力越赚钱。

  看的不过是谁更拼而已。

  小舅跟着大舅,做的是建筑工,大舅负责接工程,但小舅舅的手艺更好。建筑工当然不可能轻松,所以工资相对也会高一些。

  但,大舅平时对他的花费也是纵容的,小舅想要买什么直接找大舅,大舅一般都会容易。

  也正因为这样,大家才觉得大舅仁义,对弟弟好。

  但之前的所有赞赏,被今天这一出兄弟阋墙的大戏直接打了耳光。

  ‘啪啪啪’打脸。

  以前有多少赞美,现在就有多少的讽刺鄙视。

  两万,是外公选择的一个安全数字。

  听起来很多,但相对于小舅的工作的时间算计,还是小舅吃亏了。大舅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考虑过后还是答应了。

  大舅母的脸色很差,按照她的想法是不愿意给的。在大舅母看来,赚到的钱都是他们家的。

  两万,差点刮了大舅母的心。

  大舅母黑着一张脸,眼睛好像要冒火。

  看大舅母这样一副被割肉的嘴脸,外婆直接就骂开了,觉得是大舅母把大舅给带坏了,觉得大舅母是搅家精。

  大舅母平时偷懒不愿意干活,外婆看在大舅能赚钱的面子上也不多和她计较。但现在越看就越火起,气愤。

  好好的一个家都被搅散了。

  虽然很多原因是大舅的错,但在父母心里孩子都是自家的好,所以在外婆看来,全部都是大舅母的错,是她唆使的。

  如果不是大舅母,大舅不会做出这样不仁义的事情来。

  这是外婆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不给大舅母面子,大声骂人。虽然,以前也会说大舅母懒,但一般都是在大舅面前唠叨两句,不会家丑外扬。

  外婆的脾气像阿妈,即使儿媳妇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她也是不会多计较的。想的总是‘退一步,吃点亏没关系。家和万事兴。’

  现在外婆这样骂大舅母,应该也是被气狠了。

  也是,任谁看到一向相亲相爱的两兄弟突然大打出手也是要被气得心肝疼的。更何况,这十几年来,外婆一直被人夸赞会教育孩子,两个儿子关系好。

  现在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笑话她呢。

  都怪大舅母。

  外婆一般不骂人,骂起来拿就是一鸣惊人。

  阿爸站在旁边充当背景板,心里庆幸,幸好只有他一个人回来。要是,华茹回来,还不知道要多尴尬,两个都是她的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帮谁说话,都是错。

  不顾大家议论纷纷,外公又说了养老的问题。

  外公说要留在灯火村,不愿意出去。当然,大舅和大舅母也从来没有想过让外公外婆跟着他们一起到县城去生活。

  外婆也不给大舅和大舅母脸,直接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两人让他们老两口一起去县城的话。

  的确。

  要去县城一起生活的话,都是小舅和小舅母跟外公外婆说的,而大舅和大舅母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话。

  虽然外公外婆也不想离开灯火村,但自己不想,和儿子儿媳妇不邀请是两回事。

  不说不要紧,说出来,外婆直接红了眼眶。

  大儿子的冷漠,大儿媳妇的嫌弃,外婆不是不知道,但想着他们既然愿意照顾弟弟,拉拔弟弟了,也就很好了,即使忽略他们老两口也没有关系。

  对长大结婚有了小家的儿子,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但说不委屈是假的。

  大舅直接红了脸,因为他一直都知道父母肯定是不愿意离开灯火村的,所以也就没有多问。

  问了也是被拒绝的。

  “我跟阿成生活。你们夫妻商量一下,一年给多少养老钱,从什么时候开始给。”“至于我和你妈的钱,也明说了,谁给我们养老,我们就留给谁。”

  陈白羽偷偷的看了一眼大舅和大舅母的脸色,好像掉进了粪坑里,臭烘烘的。

  “爸,这是应该的。你的钱,想给谁就给谁。”大舅扯了扯嘴角。今天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意外。

  一向老实万事不走心的弟弟竟然留了一手,打了他个措手不及。而一向万事不管的老父亲也露出了强势的一面。

  陈白羽抿抿嘴,大舅现在有钱所以说得好听。

  上辈子,大舅舅也这样,对于外公外婆要把私房钱留给小舅舅一家没有意见。但在他生意失败后,就开始争夺外公外婆手里的那点私房钱了。

  在外面贷款,无力还款的时候,跪着逼着外公拿钱。外公不同意后,就说外公偏心。

  甚至让那些收款的人来找已经六七十岁的外公要债。有时候把外公逼得躲到果园去不敢回家。

  就怕别人来催债。

  大舅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写的也是外公家的地址。而大舅还不上借款,就连利息也没能按时还的时候,催款的人就来找外公。

  陈白羽亲眼看见过不止一两次。

  有时候,好几个人来逼外公还钱,几十岁的外公被逼得伛偻了背,红了眼眶。外公虽然总是一次次的说,大舅欠债和他没有关系,但也还是帮大舅还了欠款的利息。

  每个月的利息,就是一笔大数目,压在外公外婆的肩膀上。

  那几年,常常有人来找外公外婆,让他们还钱,还利息,或者问外公外婆,大舅去了哪里?

  大家都不相信外公外婆会不知道大舅去了哪里。

  灯火村的人都对外公外婆表示同情,有那样的儿子真的太糟心了。每次陈白羽来探望外公外婆的时候,村里的都无奈‘你大舅在做什么?在外面到处欠钱,害你外公外婆还。’

  大舅因为欠钱而躲了出去,躲在广州深圳去。一些想要追债的人找不到大舅,只能来找外公外婆。

  想起上辈子八十岁了,还要养蚕的外公外婆,陈白羽就心里郁闷。她真的不希望大舅再来祸害外公外婆。

  但大舅是外公外婆的儿子,她一个外人能说什么?

  不过,外公外婆的去世更多和阿妈的病逝有关。明明身体硬朗,还能养蚕、趁虚的外公外婆却在阿妈病逝半年后就垮了身体,然后相继去世。

  在阿妈生病回到农场的时候,外公和外婆还开着老人摩托到处给阿妈找药,天天过来看阿妈,陪着阿妈。

  但是,在阿妈去世后,外公外婆的身体迅速垮掉,快得让他们措手不及。

  陈白羽对大舅母的感官也很复杂。

  上辈子,陈白羽住在外婆家的时候,大舅母对她不好,很不好。但等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大舅母知道她要去重庆读书,就给她打了一张把斤重的厚棉被。

  在广东不需要这么厚的棉被,大舅母说重庆的冬天比广东要冷很多,所以用新棉花给她打了一张8斤重的棉被。

  不能否认的是,这张8斤重的棉被的确温暖了她在重庆的冬天。

  现在再看大舅母略带狰狞的脸,陈白羽叹口气,心情说不出的复杂。

  “好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外公看了大舅和小舅一眼,希望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尽快说。

  现在分好,以后就不要吵闹了。

  该分的分了,该说的说了。

  从此以后,兄弟两人就是两家人了。

  “外公,还有债务。”陈白羽小心翼翼的提醒一句。

  “我们家没有债务。”

  “我是说以后的。谁家的债务,应该谁家负责。”

  外公点点头,“应该的。这句话也写进去。谁家欠钱,谁还,不能牵扯到兄弟姐妹。”

  陈白羽:“也不能牵扯到老人。”

  阿爸看了陈白羽一眼,从觉得陈小五这句话意有所指。

  小舅母则想得更多,以为大舅在外面借钱,被陈小五知道了。小舅母对陈小五蜜汁信任,如果不是陈小五提醒她要记账,她今天就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甚至可能白打工十几年。

  谁能想到,一向爱护弟弟的大海会如此的自私无耻?竟然想用一句‘花的比赚的多’就打发他们。

  幸好陈小五提醒了她。

  外公分家很快,家里的家禽还有田地什么的,大舅统统不要。但他以前买的家具家电器等等,要搬走。

  一张放在小舅舅房间里的沙发,因为也是大舅买的,所以大舅母直接把沙发上的东西扔在地上,让人把沙发给搬走。

  被说小舅母黑脸,就是帮忙搬沙发的人都觉得尴尬。要说,以前没有分家,不管是谁买的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家里的,不应该分得这么清楚。

  但因为被小舅要走了两万,大舅母正在心肝痛,哪里股的别人尴尬不尴尬?

  虽然,对大舅舅很失望,但外公外婆还是打起精神来帮他办进宅酒席。

  只是,属于小舅舅家的亲戚朋友就尴尬了,特别是他的岳父一家。不过,他们的米婆倒是安慰他,“能早些分开也好。”

  其实,米婆一直都不太希望小舅舅跟着大舅干活的。明明就是跟在大舅身边干了十几年,但别人在说起他们兄弟的时候,总夸赞大舅,觉得大舅仁义在养兄弟。

  作为过来人,米婆看得清楚。

  兄弟就应该明算账,这样不给工资随便花是怎么回事?别人都说大舅仁义,照顾兄弟,却忘记了这个兄弟是一直跟着他干活,从不偷懒的人。这个被照顾,被养的人,也是赚钱的。

  “以后好好干,会越来越好的。”

  面对岳父鼓励,小舅舅的笑容有些勉强。

  作为一个农村人,谁不愿意走出去?

  这个时候,能在镇上买房就都让人羡慕妒忌了,更不要说在县城。他以前对进城是真的很期待的。

  但经过今天的事情,小舅舅对进城生活已经有了抵触之心。

  大舅家的进宅酒办得很好,但亲戚朋友却吃得心不在焉。虽然大海的所作所为很让人诟病,但大家也没有在外人面前落大舅的脸。

  但回到村里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了。

  都说大舅无情无义,小舅蠢。

  不少人打着关心的名义上门来安慰外公外婆,一次次的撕开外公外婆心里的伤,让外公外婆烦不胜烦。

  阿爸让外公外婆跟他去东莞住一段时间,但被外公拒绝了。

  家里还养着蚕,还有这么的家禽、牛都需要照顾,不可能说走就走的。再说,就算他们走了,村里的人也是要谈论的。

  算了。

  说就说吧。

  不过,外公让阿爸带小舅舅一起去东莞。小舅舅不是那种能得当一面的人,因为他最小,所以被外婆养的有些天真单纯。

  没有人看着,外公外婆都不太放心。

  “我相信你。”

  当年外公看上阿爸,找阿爸当女性就是因为阿爸老实憨厚。

  “那就让阿成跟我去东莞吧。大工程接不了,小工程还是能接到的。”如果不是家里的几个孩子一再的让他不要太拼,他还能接到更多更大的工程。

  因为阿爸的报价透明,合适,而且手艺好,最重要的是脾气好。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找阿爸合作,但阿爸接的一般是小工程,大工程不接。

  阿爸知道自己不是聪明人,所以不敢把摊子铺太大,小打小闹,赚的不多但也不少。

  “孩子大了,你也不要太拼。”外公对阿爸一直都很满意。阿爸属于那种把岳父当亲爸一样孝敬的人。

  有时候,比阿妈还要孝顺。

  上辈子,大舅欠债,外公的生活也不太好,阿爸就常偷偷的给外公塞钱,给外公买酒。

  外公常说,他有陈楼上这样的女婿,一辈子也无憾了。

  “小五今年也考大学了。阿一和小四都也能赚钱了,你和华茹以后就好好保重身体,享儿女的福。你和华茹都是有福气的,几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以后找工作也容易,不用太操心。”

  “不过,几个孩子的婚姻一定要擦亮眼,千万不要找了个搅家精。”

  相对于两个哥哥,外婆更担心两个姐姐的婚事。

  毕竟,等二姐三姐大学毕业后,已经算是大龄剩女了。

  “好好找。人品最重要。千万不要眼皮子浅,看人家有价格钱就移不开眼。”外婆叮嘱阿爸一定要好好的考验二姐三姐的男朋友。

  即使外公外婆不说,阿爸也是要好好考察的。

  “放心。我都盯着呢。”因为小二和小三都没有小五聪明,所以阿爸更担心两个姐姐。

  陈小五被欺负了,能不动声色的欺负回去。

  但小二小三就只能是被欺负了。

  虽然阿爸长年累月的在东莞打工,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对家里几个孩子的性格一清二楚。

  陈小五和小四最狡猾,也最狠。

  不过,阿爸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在外面生活久了,他只是埋怨自己不够精明,不够狠。

  既然小舅舅决定跟阿爸去东莞,陈白羽就和小舅母商量,让她也去东莞帮阿妈买早餐。

  小舅母当然没有意见。

  陈白羽和阿爸要过几天才能去东莞,因为她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承包下大唐农场的十三座大山,有很多手续要办。

  既然买了,陈白羽就会办齐全手续。

  她的虚岁已经十八,是大人了,能做很多事情了。她的一些想法不再束缚在她的小孩身体里了。

  承包的价钱,比几年前炳堂叔问的时候又涨了一些,不过,陈白羽不太在意就是了。

  因为承包款也是要分给村里的各家各户的。

  让利给自己人,并没有什么好讨价还价的。

  “小五,你真的要承包?”村长有些意外,“你不是要去京都读书吗?你承包下后,怎么管理?”

  而且,毕业后,也是要留在京都吧?

  “有阿公在啊。再说,有什么事村里人也会帮忙不是吗?”

  “是这样说。但这价钱......”村长看向陈楼上,就没有见过这么宠女儿的。这样的大事,竟然也任由陈小五做主。

  这十三座大山的承包价,可不是几百几千,可是以万计起的。

  陈楼上无奈,钱是陈小五自己赚的,怎么花当然也是她说了算。再说,陈楼上也希望农场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或许是带了九层后的亲爸滤镜,陈楼上觉得陈小五想要做什么,就一定能成功。陈小五想带着农场人致富,就绝对不会是一句空话。

  蜜汁信任,无法解释。

  村长叹口气,摇摇头。

  不过,有人愿意接手农场,村长也是高兴的。当初,如果不是他们村的人一起集资买下农场,现在的农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不过,农场到了村委手里也没有多大的起色,每年分给村里人的钱并不多。

  “小五,你决定了?这些年,农场的收入,你也是看在眼里的。”村长是希望有人接手并把农场发展起来,但也不会坑人。

  农场的入手是透明的,每年每家能分多少钱,大家都知道,一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年分钱的时候,村委也会都会把果园、水库、橡胶园的收入罗列出来,贴在村委会的墙壁上。

  “收入真不多。”村长也很无奈,他已经尽力了。

  本应该最赚钱的果园每年都会因为台风季或者是交通等问题,而收益不理想,成为收入最低的一项。

  连水库、鱼塘都不比上。

  “村长爷爷,我有心理准备的。”陈白羽在农场长大,对农场的收入也是一清二楚的。

  不过,她暂时也没有太多的精力花费在农场上,她还要上学。

  之所以现在承包下来,就是怕会出什么意外,再让农场落得上辈子那样的下场。

  虽然,上辈子l化工集团是在她大学毕业工作后在出现,但谁知道这辈子会不会提前?

  所以,陈白羽要防范于未然,杜绝一切意外的可能。

  大唐农场的未来,是她的心结。

  陈白羽决定承包大唐农场的十三座大山,还有水库、鱼塘等的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大家都疑惑,陈白羽怎么会有这么多钱?然后村长说,是分期付款。陈白羽承包后,农场就不再是村委的了,农场的收入也不再分给各家人。

  但是,承包款是要分给各家各户的。

  所以,以后每个年都能拿到一笔承包款。

  只要有钱拿,村里人也不在意是农场收入,还是承包款。反正,这些年农场的收益不好,拿到的钱也不多。

  陈白羽要承包70年,这是能承包的最高年限。现在还能承包70年,以后会更少,50年,30年。

  陈白羽也不坑自己人,主动提出承包价格五年一调整。

  其实,村长一开始说十年一调整的,但陈白羽觉得她的初衷是带农场人发家致富,而不是她自己发财。

  所以,陈白羽愿意主动提出五年一调整。

  根本物价水平,根据生活水平来调整。

  因为大唐农场偏僻,所以承包价格很低,十三座大山再加上现有水库,还有村委所有的鱼塘等,一年才7万。

  7万看似很多,但平均亩算的话,还是陈白羽赚了。农场的大山不是那种偏高的陡峭的尖顶山,而是像波浪一样连绵的平山。

  也很少石头,大部分都能种植。

  农场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就是有瀑布的那座,最大的一面峭壁是杜鹃花海。几乎所有的面积都能被利用起来。

  再说,果园也已经种满了果树,不需要她在去找果苗。不需要栽种,也不需要时间去养,就能直接有收获。

  特别是橡胶园的橡胶一般都有三十年的树龄了。

  橡胶想要种到能割胶,即使在肥力充足的情况下,最少也要五年的时间。想要大量出胶,没有十年的树龄是不可能的。

  陈白羽对此很满意,她并不打算换掉橡胶。橡胶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打理,也不需要围起来看管,更不像青梅园那样需要定期除草。

  相反,橡胶园是村里人放牛的一个好地方。

  虽然承包70年,但陈白羽首付款是前三年。

  每年7万,三年是21万。

  陈白羽和村长商量,现在给10万,等过年的时候再给11万,村长同意。村长带着陈白羽去办理各种手续。

  等把全部手续拿到手,陈白羽终于放心了。

  阿公看着陈白羽大手笔的承包下农场也是吓了一跳,然后就是担心。

  担心会亏本,因为陈小五说以后农场就交给他来管理。

  其实,阿公对陈白羽承包下农场还是有些意见的,觉得陈白羽蠢。有这个钱,在城市里买个房或者铺位不是更好?

  为什么非得承包农场?

  农场有那么多的工人,是要发工资的。

  打理果园的人,看守水库和鱼塘的人,还有割胶的人等等,这些工人都是要工资的。

  特别是割胶人,属于高工资一类。

  要是亏本了......

  阿公想想就心痛。

  每个月都要花出一笔工资。

  但不管是果园还是水库鱼塘,收获都是季节性的。

  哎。

  阿公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一个人就打理好果园和水库鱼塘。

  不过,想到陈白羽承包下鱼塘给他管理,他也还是有些高兴,骄傲的。他家的孩子就是有出息。

  想到别人的夸赞,阿公又高兴起来。

  只是,想到下个月就要发工资,又不高兴了。

  “阿公,既然你怕亏本,那就帮我打理好了。我一个月给你两百的管理费。”

  因为农场是以陈白羽的名义承包的,算是陈白羽的个人产业。阿公对此也是有些小意见的,觉得即使不是以他的名义,写他的名字,也应该是陈楼上的。

  但陈白羽却写她自己的。

  不过,因为有阿祖一力支持,即使阿公不高兴也不能多说。

  “想这么多做什么?既然小五承包下来了,你用心管理就是了。小五还要去京都读书呢。你不上心,谁上心?”

  阿婆瞪了阿公一眼,毫不留情的怼他蠢。既然都已经承包下来了,再说其他的不是浪费口舌?

  现在要做的就是想怎么让农场赚钱。

  小五要去京都读书,以后毕业可能也要留在京都,家里的农场不就是要考他们老两口?

  阿公撇撇嘴,他以前帮村委打理果园还能拿工资,现在帮孙女管理农场却要发工资?

  怎么能不郁闷?

  陈白羽要给阿公发工资,阿婆觉得不能要。

  最后还是陈白羽劝住了阿婆,给阿公工资是应该的。

  付出就有收获。

  并不能因为阿公是亲人而就理直气壮的把他当免费工人。这样的话,她和大舅又有什么区别?

  听到陈白羽承包下了农场,大叔公也过来。

  看看,摸摸承包责任书还有开发权许可证明等等。

  “小五,好样的。”大叔公竖起大拇指,“参加比赛能有这么多奖金吗?”除了家里最亲近的几个人外,大家都以为承包款一部分是陈白羽参加各种比赛拿到的奖金,另一部分就是和阿雁借的。

  陈阿炳和阿雁两人赚钱了,这大家都知道。

  所以,一致以为陈白羽承包农场的钱是找陈阿炳和阿雁两人借的。

  陈白羽也没有解释。

  阿公瞪了陈白羽一眼,他也没想到陈小五小小年纪就这么能赚。不过,陈小五越能赚,他就越高兴。

  这可是他家孙女。

  从小就聪明伶俐。

  听说小四比她小五还能赚钱。

  阿公既骄傲又有些酸溜溜的。

  骄傲是因为小五和小四都是他的孙子孙女,酸溜溜是因为小四小五比他亲生的孙子孙女还要能干、能赚。

  不过,阿公还是很庆幸当初收养了陈小四和陈小五两个孩子的。

  陈白羽和阿公还有大叔公一起谈论,如何提高果园还有水库等的利用率,还有收益。

  现在果园里养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饱和,不能再多。

  再多就达不到走地鸡的质量,而且打理不好,容易发鸡瘟。

  “我们能不能在两棵果树之间种上黄姜或者木薯?”陈白羽虽然想要成为一个农场主,但对很多农作物,她还是一知半解。

  大叔公摇头,“不太好。木薯的根系发达,而且它的梗太高。甜薯或者大薯倒是可以。”

  甜薯和大薯都是本地比较常见的粗粮,而且种植容易,收获大,是本地各户人家一般都会种的粗粮之一。

  在本地,比土豆还要受欢迎,而且产量更高。

  不管是甜薯还是大薯的长势都很强,而且耐肥,抗旱,少病虫害。种下,不用怎么管理,就能有大丰收。

  一般都是3、4月份种植,只要在种植的时候在根部的位置堆上一堆腐烂的树叶,然后让它随便生长。

  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等到10月份秋天到的时候,叶子就会枯黄落下,然后就能挖了。

  这两种薯对土地的要求也低,不管是沙地,还是土地,或者是红壤土等都能种植。

  当然,施肥会比不施肥的产量要更高。

  甜薯是拳头大小,并且带毛。可以洗干净,直接煮,也可以削皮后煮或者焗。本地人一般喜欢的是削皮切块来煮糖水。

  有时候也会削皮切块后加油盐放在锅里大火炒一会,然后加入一点点水焖。一些大排档则更喜欢焗。

  削皮切块,加白糖放在高压锅里焗。

  陈白羽夏天的时候喜欢用甜薯来煮糖水,冬天的时候则喜欢焖。

  不过,农村人吃食简单,追求方便,一般都是洗干净去毛后直接煮,有时候会和红薯或者香芋一起煮。

  超级粉。

  很有饱腹感。

  相对于甜薯,大薯则要大很多。在农场,随便一个大薯就能有好几斤重,甚至十几斤。

  陈白羽见过最重的是二十多斤。

  沙地种出来的,当初惊动了全村人。

  野生的大薯的形状一般是圆柱形。而人工种植的,一般都手掌的形状,表面棕色或者黑色,里面则有紫色或者白色之分。

  明明就属于根系,长在地里的。但大薯的藤上也会长有很多小个的薯,小小一个,差不多鸡蛋大小。

  是一种很奇怪的植物。

  有时候想要吃大薯了,但又还没有到挖大薯的时间,大家就会摘藤上薯仔。虽然大小不同,但味道一样。

  不过,陈白羽不是很喜欢大薯。

  虽然煮出来的糖水是紫色的,看起来很漂亮,但她就是不喜欢。

  阿公想了想,“多种黄姜或者沙姜。甜薯种一些,大薯就不种了。”

  因为‘天下大鸡’发展很快,需要的姜也多。

  白切鸡需要黄姜末,而沙姜鸡则需要大量的沙姜。

  这两种姜都是收购比较多的。

  “可以。香蕉田里也可以养鱼或者种香芋。村里这么多鱼塘了,种香芋吧。不过,小五,种出来了,能卖出去吗?”

  大叔公有些担心。

  为什么农场在村委手中的时候不种?不是因为大家懒,而是因为销售不出去。甜薯大薯卖不出去还能喂猪,但黄姜沙姜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了。

  黄姜沙姜是调味料,即使家吃也用不了多少。

  农场人家一般都是在菜地里种几颗就够自己家吃了。

  “种吧。我负责找销路。”在陈白羽看来,销路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

  但她现在还不准备修路。

  因为她暂时还不确定要怎么修,通往宝阳镇的,通往宝鸡镇的,还有通往广西的,还有通往莲花镇的。

  大唐农场虽然地处偏僻,但也可以说是四通八达。

  两省三县的交界。

  可惜,偏僻了些。

  而且,十三座山之间也要修路,以后发展起来了,要不要通车?还是全部靠工人?

  陈白羽需要好好的考虑。

  “至于那些坡地种什么,阿公比我清楚。”

  阿公又瞪了陈白羽一眼,“不清楚,你承包什么?”什么都不懂,就乱承包。

  “我想当农场主啊。大唐农场的农场主,听起来多带感?我这么漂亮,也算是娇俏农场主了。”

  “哈哈。是。很娇俏。”大叔公大笑起来,“如果不是我的身体不好,我还要帮小五打理果园,看水库呢。”

  “大叔公,你现在也可以帮我看水库啊。”

  “不了。”大叔公摇摇头,“老了。”

  不知不觉,大叔公已经七十多了。

  其实,在农场七十真的不老。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放牛,放鸭呢。

  农场的空气好,环境好,长寿的人也多。但陈白羽并不想把这个宣传出去,不希望因此而吸引来更多的人。

  上辈子,肇庆有一个地方也被称为长寿之乡,然后很多开发商蜂拥而至,开发了不少的楼旁。

  住的人多了,其他一些配套设施也跟着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空气没有以前好了,居住环境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了。

  发展后和发展前的环境肯定是不能比的。

  不过,这个长寿之乡还是名副其实的,被评选为世界长寿之乡,超过八十岁的老人就有三千五百多人。

  其实,长寿之乡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配套的养老院、街口门诊等等。

  大唐农场现在最缺的是医疗,而且是高质,高服务的医疗软硬设施。

  大唐农场现在就黄妈妈一个医生。

  黄妈妈还不是专业的医生,她的专业是接生婆,只是副业是儿童医生,然后顺便看一下大人打感冒发烧。

  上辈子,在陈白羽读大学的时候,大唐农场才有第一个专业医生。这个医生是陈白羽的小学同学,是她很好的朋友,在初中毕业后就去广西读中专,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大唐农场,成为一名村医。

  陈白羽想过要不要给大唐农场聘请一名专业的医生,但大唐农场的人虽然不排外,但很难信任外人。

  好像公路守护的曾爷爷,也是在农场生活了很多年,才得到大家的信任。

  相对于外面的医生,农场的人更相信黄妈妈或者臭气草水。发烧感冒,一碗臭气草煮的水,药到病除。

  发烧是臭气草加薄荷,感冒则加的是艾草。

  农场人对臭气草有着谜一般的信任。

  所以最好就是让大唐农场的孩子学医,然后再回到农场来服务农场人民。可惜,因为陈白羽的跳级,她和上辈子回农场当医生的同学不熟悉。

  陈白羽觉得或许自己可以去拜访一下曾经的同学。如果他还是喜欢学医,建议他不要去读中专,应该继续读高中,然后考大学。

  这样,他的专业知识才能过硬,才能得到认可。

  现在看起来中专很吃香,但再过几年就和小学毕业差不多,统称文盲一类。

  上辈子,他们的关系还算不错,是陈白羽比较要好的异性朋友之一。以前读书的时候,还有人说过他喜欢她呢。

  不过那时候陈白羽还小,什么都不懂。

  说起来,他对她的确挺不错的。

  陈白羽努力的回忆,想起的关于他的时光记忆就是她要参加镇教办举行的体育比赛,她被老师选了去掷铅球。

  她小腿小胳膊的,压根就是去陪赛的。

  不过,他却陪着她一起训练。

  掷铅球需要两个人一起练习,你掷给我,我掷给你。然后,她在所有人的惊讶中拿到了全镇体育比赛掷铅球的第三名。

  初一的时候,他们还是同班同学,但关系已经在慢慢的疏远。再后来,初二的时候,学校根据同学们的成绩分班,尖子班和普通版。

  陈白羽成功进入尖子班,然后顺理成章的高中,大学。

  等再听到他消息的时候,他已经是大唐农场的村医生了。

  听说,他还组织了好几次小学的同学聚会,但陈白羽都没有参加。因为小学对她来说已经很遥远了。

  现在再想起,好像已经忘记他到底长什么样子了,只有一个很模糊的印象在。胖胖的,矮矮的。

  算了。

  等以后再找更合适的村医生吧。

  至于曾经的朋友,她也还是会建议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考个好大学的。

  “小五,大家的工资变吗?”

  陈白羽想了想,“果园工人,一个月加五元,割胶工一个月加十元。”这些都是大唐的村里人。

  都是阿爸的叔伯兄弟,因为手艺好,所以被村委请来打理果园或者是橡胶园或者守水库。

  “现在农场的水果种类还是太少。”青梅和橄榄根本就不算水果。不过是因为运输方便,所以成为了农场的主要水果。

  现在农场有的水果种类不少,青梅、三华李、鹰嘴桃、橄榄、荔枝、龙眼、黄皮果等,其中青梅和橄榄的数量最多,三华李和鹰嘴桃最少。

  其中,收益最少的是荔枝和龙眼,因为台风季来临这两样受损最严重。

  陈白羽还想加上莲雾和百香果。不过,暂时还没有果苗,百香果的果苗容易找,莲雾的有些难,只能等她到京都读书后再慢慢地打听。

  陈白羽花大价钱承包下大唐农场附近的十三座山的消息很快就在附近扩散。不少亲戚听到了,都过来问一问。

  最先过来的是外公外婆,最上心的是大姑和大姑丈。

  两人急匆匆的赶过来,问阿公这是不是真的?

  陈小五一个小女孩就能承包农场?大姑和大姑丈都不相信。觉得应该是阿公或者阿爸承包的。

  “为什么别人都传是陈小五承包的?阿爸,你不应该是你吗?”大姑一点也不相信陈小五能有这个本事。

  大姑眼里的陈小五一直都是软软的,很好说话,看起来有些傻,一点都不精明。

  阿公懒得理会大姑的话,在阿公看来,大姑已经出嫁,娘家的事情就不应该掺和太多。

  但大姑这个人对娘家的事情特别上心。

  娘家卖了窝猪仔都要过来一趟的人。

  “有这个时间就好好教育儿子。”阿婆对大姑也无奈,语气有些不好。阿婆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养出这样一个好吃懒做的女儿来。明明结婚之前好好的,精明又能干,是村里人人夸赞的好姑娘。

  怎么结婚后就懒了?

  比蛇还要懒。

  缺钱花了,就回娘家借。

  自己却不想劳动,不想办法赚钱。

  明明就只有两个孩子,日子却过得还不如别人有六七个孩子的人家。

  上次说交不起学费,让两个儿子不要上学了。阿婆听说后,急匆匆的赶过去给大姑送钱,让她赶紧给孩子去交学费。

  但大姑拿到钱后并没有给孩子交学费,而是买肉吃了。

  大姑家的两个表哥辍学在家,无所事事,然后到莲花镇偷东西被抓。大姑打电话到村委会找阿公,大哭着要阿公帮忙救人。

  所谓的救人,就是赎人,交钱就能带走。只是,大姑是那种有五角就花一元的人,哪里有积蓄?

  所以,只能打电话到大唐村委,然后整个大唐村的人都知道大姑的两个儿子因为偷东西被抓。

  爱面子的阿公直接去大姑家把她给骂了一顿,养而不教。

  大姑压根就不当一回事,有时候儿子偷东西回来,她还会赞扬一两句,觉得儿子很有本事。

  其实,大姑会变成这样和大姑丈有很大的关系。大姑刚开始结婚的时候,也挺勤快的。

  但大姑丈懒,不愿意干活,希望被人伺候照顾。

  大姑慢慢的也变得懒散了。

  “你不是在东莞种菜么?怎么又回来了?”阿婆真的很无语,“你这样,什么时候才能赚钱?得财和得权虽然不读书了,但也到了娶老婆的年纪......不攒点钱,你拿什么给儿子娶媳妇?”

  “种菜辛苦又没有钱赚。”

  大姑吐槽种菜辛苦,卖菜更辛苦。

  “阿喜怎么能赚?”阿婆瞪了大姑一眼,“不是你懒?”

  “才不是。妈,你都不知道阿喜是怎么卖钱的。有客人在别人的摊位买菜,阿喜就会拿一根胡萝卜扔过去然后大喊‘更便宜’。你知道,来批发菜的人一般都是菜贩子,一般都贪图便宜,越便宜菜贩子赚得就越多,听到有更便宜的肯定就会过来看看......”

  卖出多少,卖多少钱,各凭本事。

  菜农这么多,能让被人来收购自己的菜就是本事。

  越是没脸没皮,就越能赚。

  大姑和大姑丈这两人本事没多少,却都把脸面看的比钱重要。让他们和别人争,还真争不过。

  所以,为了掩盖自己不如人的事实,就假装清高。

  其实,阿公阿婆都知道,大姑和大姑丈不能赚钱,是因为懒。

  他们种菜,也不是种出来就行了,还要卖。每天,他们就必须要一大早把菜送到批发市场。

  迟了,菜贩子都走光了,还卖什么?

  所以,早上大概三四点就要起来割菜,有些还要洗,整理。

  大姑和大姑丈怎么受得了这种苦?

  所以种菜也是有一茬没一茬的。明明家里已经没人了,却还要一年回家好几次。

  大姑丈家的父母都已经去世,现在是大姑和大姑丈当家。

  算上两个二十多岁的儿子,一家四口,竟然还要回娘家借钱生活。也不知道大姑是哪来的脸。

  不过,陈白羽对大姑的行为也习惯了,见惯不怪了。

  上辈子,大姑一家四口全部都有工作,也还是要找小叔借钱才能生活下去。

  这样的人,奇葩得让人恶心。

  “你到底回来干什么?不想种菜就去工地搬砖。”

  阿婆懒得听这种没有营养的废话,“赶紧回去吧。”

  真是的。

  做什么不辛苦?

  想要赚钱,怎么可能不辛苦?

  “妈,陈小五哪来这么多钱承包农场?是不是大哥的?我不想种菜了,想要开个饮食店,大哥......”

  “闭嘴。你大哥有五个孩子要读书,哪来的钱借给你?”

  “那也是他活该。谁让他收养两个?还都给送读书,也不怕养出个白眼狼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