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60章

女官的自我修养 第60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6:37:44 来源:免费小说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汉王对桓安不满,殊不知送走他之后,桓安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十分复杂。

  他离开了张霸的住处,回到后面自己住的院子里,径直入了卧房,掀开床褥,按动床头的某个机关。床板上的一部分翻起来,露出了一个大洞。

  桓安小心翼翼地钻进去,走过几级台阶之后,就是一处面积不大的暗室。

  这才是这栋宅子真正的秘密所在。桓安之所以偶尔出宫,之所以让张霸守在这里,又弄了一群美人在后院,都是为了防备此处被发现。

  暗室的墙上镶嵌着灯盏,每一盏之中都是厚厚的脂膏,这是用海上某种鱼类的脂膏熬成,可以日夜不休地燃烧很久。

  跳动的火焰将小小的暗室照得清楚分明:这里的布置堪称简陋,只在一面墙上开了神龛,神龛前是一张长桌,上面放着香炉贡品等物,长桌前是一个蒲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桓安恭恭敬敬地走过去,先点了三炷香,插在香炉之中,然后才退回去,在蒲团上跪下来,双手合十、闭目诵念起佛经。

  墙上的神龛里没有神像,供奉的是一块牌位,借着火光可以看见上面刻着两列小字:承天启运神功圣德至尊大昭皇帝。

  那是太-祖皇帝的谥号。

  这么多年来,桓安一直私底下供奉这块牌位,就连那些经文都已经烂熟于心。天可怜见,终于让他等到了时机,回到宫中,可以筹谋大事,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然而每一次跟汉王接触之后,桓安都会忍不住到这里来,在太-祖灵位面前忏悔。

  如果可以,他当然更愿意推汉王上位,毕竟他是太-祖和高皇后唯一留下的子嗣,奈何汉王实在是扶不起,桓安跟他接触过一次之后,就打消了原本的念头,只让汉王在暗地里做个正统继承人的招牌。

  他怕自己拉拢的那些大臣们,若是知晓汉王的实际情况是这样,只怕都会打起退堂鼓。

  所以汉王的担忧没有错,桓安确实考虑过襄王。只是从前襄王远在凤京,联络不便,再加上他这里做的事情需要极度的隐秘,所以倒也不必急着联系。——他将襄王视作一条后路,万一哪天汉王不成事,就可以将他推出来了。

  如此,可以想见今日听到潘德辉提议让襄王入京的消息,桓安有多震惊了。在凤京可以远离一切风波,可回到京城,襄王就注定处于漩涡的中心了,这完全是打破了他的部署。

  但是转念想想,又觉得也不完全是坏事。要担起巨大的责任,自然也要接受磨练。汉王是没可能了,襄王若是能在跟桓羿的对抗之中胜出,就能继承桓羿如今开拓出来的局面,积累起巨大的声望。

  是危险,也是机遇,这样所有人的支持才会发乎于心,而不是只因为名分拥戴他。

  做出偏向襄王的决定之后,桓安便又开始觉得内心不安,所以需要在太-祖灵前忏悔,在心里将自己的想法都陈述一遍,仿佛这样就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

  这种时候,桓安会觉得一切好像都还是当初的样子,太-祖皇帝也从未离开过。

  有时他甚至会放纵自己的思绪飘飞一会儿,袒露出真实的念头:其实他看不上汉王,也并不怎么中意襄王,在桓安心里,太-祖真正的继承人,应该是像昭华太子、昭成太子和燕王那样的品格,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

  然而命运弄人,天妒英才,他们都早早死在了早年的征战之中,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不过反过来想,如果他们活着,那当年就没有先帝什么事了,桓安如今也就不用这般辛辛苦苦地筹谋,就是为了推太-祖的血脉上位。

  一想到这里,桓安心里就充满了愁苦。

  不过离开这里,他就又会变成那个古板冷肃的桓总管,将一切的情绪都收敛起来,眼里只有自己定下的目标,不会露出任何软弱和放松。

  ……

  汉王进出都很小心,这一次过来,也是将马车是藏在运货的车辆之中,保证不会被任何人发现。

  不过桓羿并不需要确认他的行踪,只需知道他这个万年不出门的胖子竟然不在自己府上,而桓安又在这个时候出了宫,就足够得出结论了。

  实际上,需要这个结论的不是他,毕竟甄凉重生带回来了太多的信息,在那一世里,汉王可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资质愚钝、身体肥胖,让所有人都下意识地轻视他,可是从来也没人规定过,这样的人就不能产生野心。恰恰相反,因为没人在意,他们反而更能够隐藏自己,在暗地里发展势力,然后在关键的时刻一鸣惊人。

  真正需要确认这一点的,是潘德辉。

  潘总管在皇帝面前提议把襄王推出来,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他那个脑子灵活的小徒弟提出来的。潘顺顺同时告诉他,桓安多半早就在暗地里跟汉王接触,他在桓衍身边,看似不遗余力地帮他,实际上是在不断渗透自己的力量,想要推翻桓衍,扶持太-祖皇帝的血脉上位。

  一开始潘德辉觉得这很荒唐,不管是汉王和襄王,都不像是有人君之姿的,再说经过先帝一朝,早就将所谓的正统派打压得没剩下什么了。如今天下安定,内外的事务都不多,桓衍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桓安如何能撬动他的地位?

  然而等他细数了一番这大半年来朝堂上的种种变化,才震惊地发现,桓衍竟然在不着痕迹地打压先帝留下的势力,而被他提拔上来的,大都是之前被先帝打压的那部分人。而这些人为何被打压,不言而喻。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清楚桓衍对先帝的心结,那就是潘德辉这个大伴了。除了他之外,就连皇后也所知不详。毕竟她嫁过来的时候,桓衍已经开始入朝办事,有了自己的一份势力。而他在宫中挣扎求存的那段岁月,是绝不会再让任何人知晓的。

  所以从不可置信到全盘接受,潘德辉只花了很少的时间。

  确定了桓衍是在桓安的引导下做出这样的决策,他其实就已经相信了桓安居心不良,不过有桓安跟汉王接触的佐证,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陛下糊涂啊!”潘德辉在心里这样感慨道。

  可是他更清楚,以桓衍的多疑,就算自己当着他的面将桓安的狼子野心揭露出来,桓衍只怕也不会全然相信。或许他会提防桓安,但是也绝不会再亲近潘德辉。

  如果是以前,潘德辉一腔忠心,或许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

  然而去凤京走了一遭,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他了。就算他不在意自己,也必须在意跟着自己吃了不知多少苦的徒弟们。

  所以他会帮助桓衍,前提是不影响到自身。

  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之后,潘德辉回过神来,看到跪在面前的小徒弟,不由问道,“这些消息,你是从何处得知?”

  潘顺顺道,“我人微言轻,虽然在御前伺候,但谁都不在意我,这样反而方便了我探查各种消息。只要胆大心细,总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潘德辉相信了。

  但实际上潘顺顺是从甄凉那里知道这个消息的。他知道甄凉的事,也就很容易知道桓羿的事,甄凉思来想去,觉得索性把人拉拢到自己这一边来,于是又找了潘顺顺一次,成功谈拢条件。

  之所以没告诉潘德辉,是因为他虽然对桓衍这个主子有了几分怨,却一定不能接受站在桓羿那一边对付桓衍。

  这就是事实,帝王再薄情,下面的人还是会对他心怀期望。

  但潘顺顺受的是潘德辉的恩情,而非桓衍的,所以他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在甄凉承诺他一定会保住他师父和几位师兄之后,就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潘顺顺见潘德辉不再提问,又主动道,“师父,让我跟你一起去凤京迎接襄王吧。”

  潘德辉本来不同意,因为来回奔波是非常辛苦的,潘顺顺年纪小,从师父到师兄都很照顾他,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但潘顺顺软磨硬泡,又说师父被贬到凤京,其他人都跟着去了,只有自己没有,这回正好过去看看。

  潘德辉感念他这一片孝心,最终还是答应了。

  他们出京这一天,不巧下了一场大暴雨。一群人被困在长亭走不了,只能在这里等雨停。潘德辉站在亭子前,抬头看着黑沉沉的天色,面上的表情十分凝重。

  他有好些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雨了,仿佛天漏了一个窟窿,有人用盆往下泼水,让人心里十分不安。

  第066章 江南水患

  天上黑压压的一片,明明是正午时分,光线昏暗得却像是入夜了,狂风卷着水柱一般的雨砸下来,几乎是瞬息之间就在地面上积起了薄薄的一层雨水。

  这样大的动静,就是躲在屋子里的人也觉得心慌,更不用提那些意外滞留在外,找不到遮挡的人了。

  也有许多百姓明明是在屋子里,但因为担心暴雨会冲毁房屋,所以不得不批上蓑衣,戴上斗笠,出门去检查屋顶上的瓦片,修浚房前屋后的排水沟。

  这还是住在瓦房里的人,至于那些住在草屋里的百姓,屋子里已经开始漏水了,不得不将全家的锅碗瓢盆都搬出来接漏进来的雨水,狼狈得很。

  只有小孩子们不知道大人的辛酸,才会喜欢这样从未见过的天气,想冲进雨水里玩耍,但都被大人死死拘住。

  宫里倒是不用担心房屋是否稳固的问题,但气氛也十分凝重。

  暴雨下到第二个时辰,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中书令赵宠匆匆赶来求见,不久之后,侍中谭涓和尚书左仆射韩源之也来了。三位大人虽然都用了雨具,但到勤谨殿时还是浑身都湿透。

  如此面圣,未免失礼,都由内侍领着去换过一身干爽的衣裳,这才被请进勤谨殿。

  勤谨殿里已经提前点起了烛火,自从宫中宣布要节俭以来,桓衍就将勤谨殿的烛火减半,很少没有像今日这样靡费了。

  但是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去理会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

  “陛下!”中书令赵宠表情凝重地拱手,“这场雨再这样下下去,只怕顷刻之间就是一场洪涝,还需早做打算啊!”

  “不单是京城,还须得防着外地各处也有受灾的。”尚书左仆射韩源之死死地皱着眉头,也跟着道,“事实上,豫鲁一带受灾的折子,今日才送到臣的案上,原本是打算明日朝会时与陛下商议……”

  说着掏出了藏在袖中的奏折,呈给桓衍。

  “今年的天时,只怕十分不好。”侍中谭涓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洪涝之后,向来容易滋生疫病,也需提前防范,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若不是这样,他们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不会冒雨过来了。

  这种事,早一刻晚一刻,都干系着许多人的性命。

  桓衍虽然是个酷爱耍弄权术的帝王,并不怎么关心国计民生,可是天灾这种事,向来都是跟天罚联系在一起的。他身为天子,却让人间遭受天罚,那必然是他这个帝王德行有亏,才让上天降罪。

  所以灾情越是严重,他就越是脱不开干系。而桓衍绝不是那种可以为了这等事下罪己诏的帝王。

  所以他随手翻了一下那几本奏折,表情也变得十分严肃,“救灾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就都托赖三位卿家了!”好在这种事自然有一套运转的体系,完全可以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办,不需要他太过操心。

  三位大臣显然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对视了一眼,纷纷点头应下。其实事情他们就可以处理,之所以要过来一趟,主要是走个过场。

  军国重事,自然只有陛下才有权力处决。

  前面定下了基调,后面就要提具体的难处了。韩源之管着六部,当下只略一思量,就道,“户部那边倒是可以暂时先从别处挪出一笔钱来操办此事,只是库中的粮食不多了,只怕应付不上。”

  眼看就要到收夏粮的时候了,在民间,这个时间段被叫做“青黄不接”,就算国库不用担心接不上,也实在没剩多少存粮。

  可是救灾,发钱是没有用的,粮食才是百姓所需。

  侍中谭涓眸光一闪,立刻道,“各地的常平仓,陛下也是知道的,因为损耗严重,难以维持,所以常年都装不满,多半只有五成左右,只怕也不够用。”

  这个事情,下面上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开始设置常平仓,就是为了应付灾年,用来平抑粮价,避免那些商人们囤积居奇。可是仓库的管理十分麻烦,损耗也十分严重,一度达到三成左右。而每年卖陈粮买新粮,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只能官府出钱去补。

  但是官府的每一笔钱,那都是有固定去处的,许多下级的县衙府衙,还欠着朝廷不少钱粮呢,哪有余裕去填窟窿?所以下头也是怨声载道,不止一次上书希望朝廷想个法子。但朝中重臣虽然个个都是国之栋梁,也是解决不了这种麻烦的,而这常平仓,又不能不设,就只能拖着。

  上头不给准话,下头的人也不会那么实在,所以常平仓的储量从十成减到七成,七成减到五成,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三成了。

  这还是因为每年收税都能收上来一大批粮食,不然只会更少。

  所以现在真的受灾了,还是没有粮食。

  好在桓衍反应很快,皱眉思量片刻,便道,“那些商人手里肯定有粮食,就让他们来出!”

  “这……”三位大人对视了一眼,一时都不敢接话。

  别人真金白银花钱收上来的粮食,肯定不能白要。但若说是给钱买,户部的钱还真不够用的。而且这些商人平时囤积粮食,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翻上几倍,大赚特赚,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把粮食卖给朝廷,说不准还要被压价,谁会乐意?

  就算是朝廷,也没有强征他人财产的道理。

  桓衍也看得出来他们的顾虑,哼了一声,扬声叫桓安进来,“之前不是让江南的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铁茶券吗?暂且将这部分粮食匀过来,送到灾区去。”

  “陛下,万万不可啊!”中书令赵宠吓了一跳,连忙大声阻止,“边关抵御外敌,乃是我大魏的屏障。将士们都等着钱粮,若是挪作他用,吃不饱饭,怎么能抵御得住外敌入侵?”

  “这个季节,哪里来的外敌入侵?”桓衍不快道,“异族都是秋收之后,南下劫掠,不会这个时候来。如今全国各地都收了灾,自当全国上下一同努力、共克时艰!朕又不是要削减军费,只是暂时挪用,将来再补上便是!就这几个月节省一下,难道就过不下去了?”

  赵宠听到他这番话,脸上的表情一时精彩极了。

  什么叫“就这几个月节省一下”?这真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帝王才说得出来的话啊!殊不知民间多少人家,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要不然,怎么年年都有“青黄不接”闹饥荒的时候?

  至于边关将士,那就更不必说了。他们是脱产的正规军,粮食全靠朝廷供给。日常操练任务又很重,必须要吃饱才行。那是抵御异族铁骑的精锐将士,要是个个勒紧裤腰带,饿得面黄肌瘦,敌人来了连武器都拿不动,那还打什么?

  顿了顿,赵宠才道,“全都截下来只怕不行,暂且截留一半救灾吧。实在不行,就让他们多运一些粮食。若他们那里拿不出更多,那就允许其他商人用粮食换盐铁茶券。”

  另外两人也附和了一番。桓衍便摆手道,“既然定下了章程,三位卿家就先去忙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