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40章

女官的自我修养 第40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6:37:44 来源:免费小说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桓羿这才接着道,“你可知,此事是谁在背后推动?”

  “是谁?”

  “桓安桓总管。”

  “……竟然是他。”甄凉有些意外,但又不是那么意外。

  桓羿笑道,“我试了一试,他就承认了。不过,以我们现在的处境而言,也没有隐瞒我的必要。毕竟,相较于去桓衍面前揭发他,我当然更愿意与他联手。”

  “桓总管同意了?”

  “他也没有太多选择。”桓羿道,“他送来那个消息,不也正是要试探我吗?”

  桓安回宫之后,看似站在桓衍那一边,不遗余力地为他出谋划策,可是桓羿和甄凉都不信他会是这样的人。

  往前二十年的桓总管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可是不巧,甄凉觉得自己跟他应该有几分相似之处。将心比心,如果把她放在桓安的位置上,忠心侍奉的旧主骤然去世,自己好不容易才逃得性命,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一是要为主人复仇。可是先帝登基虽然不太符合父死子继的礼法,但太-祖皇帝的确是因为早年征战留下的隐患而病故,其中并没有什么疑点。这复仇自然就无从说起了。

  第二,就是要保存旧主的血脉,扶持他们夺回应有的东西。太-祖虽然已经不在了,可却留下了两个儿子,汉王和襄王。当年,他们一个性情木、资质愚笨,另一个年纪尚幼,都难当大位,更无法对抗先帝,于是只能让亲叔叔坐了皇位。

  从先帝这里而言,他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功勋赫赫,大哥坐皇位他甘心臣服,可是换成两个侄子,哪里压得住他?而且取了皇位之后,他对侄子们也算厚道,虽然并没有重用,至少这么多年衣食丰足,从没想过除掉他们。

  当然,没有对他们动手,多少是因为心中的一股傲气吧?连桓安这种人,他后来也不在意了,就这么两个毛孩子,自然也影响不到他什么。

  可是对汉王和襄王而言,那就是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夺走了。如果只是普通的东西也就罢了,却又是天底下只此一个的至尊之位,谁不想坐?要说他们没有半点心思,恐怕没人会相信。只是先帝压得他们不敢起心思。

  可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人已经不是先帝了。

  桓安在这个时候回到宫中,自然不是像桓衍想的那样,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自家两位小主子。

  这倒不是因为桓衍比谁蠢笨,纯粹是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在桓衍看来,权势富贵尊荣,这世上有谁能放得下?他能给桓安这些,便可以让对方死心塌地为自己办事。可是桓安想要的,却从来不是这些。

  忠孝节义,桓衍这种人是不会懂的,或者说不会相信真的有人愿意为这种东西付出性命。

  所以桓安就算在他眼皮子底下弄鬼,他也根本没有察觉到半分。

  ——当然,他也确实不是什么聪明人。以前的何荣都能敷衍他,何况是如今手段高明了何止一倍的桓安?

  甄凉之前跟金尚仪,她是掌控规矩、推动规矩的人,所以注定不会被规矩所束缚。但她却没有说,其实还有人立于规矩之上,制定规矩、玩弄规矩,视规矩如无物。

  桓安就是这样的人,运用之道,只存乎于他一心罢了。

  今天收到的果然都是好消息,若有桓安和金尚仪这样的盟友,往后要做的事,自然会容易许多。

  甄凉想了想,问桓羿,“桓总管接下来会怎么做?”她直接问桓安,而不问桓衍,因为桓衍的态度一定可以被桓安左右。

  桓羿道,“我想,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多半是迅速推行此事。他们要从江南入手,本就是因为朝中对此事一直有争议,不少人都认为如今的规定太过苛刻,才导致江南一直不太平。有了这些人的声援,等到大势已成,自然就无人能反对了。”

  “殿下不担心吗?”甄凉问。

  “什么?”

  “江南之事。”甄凉道,“先帝耗费了不知多少心血,才将他们压制下去,如今开了这个口子容易,再要弹压,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桓衍当然可以肆无忌惮,但是将来收拾烂摊子的,还是桓羿。

  桓羿闻言,不由笑了一声,“这有什么可担心的?正所谓不破不立,我正是要他将江南的搅成一滩浑水,把该牵扯的人都牵扯进来,到时候才好一并处理了,还江南一个太平。”

  甄凉侧头看他,看见他这样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模样,眼中不由露出几分柔软的笑意。

  真好。

  ……

  承熙四年的新年,注定不会安稳了。

  按照往年的旧例,一般是等上元节过后,朝廷才会重新开印,在那之前,除了各处需要轮值的官员之外,其他人都可以放假在家,尽情享受假期。

  然而今年,才过了年初七,一封奏折就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引到了朝堂之上。

  江南来报,当地又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叛乱。虽然已经被镇压了,但是乱民攻破当地县衙,县令顾庭泽只身前往劝说,被围殴致死。

  自古以来,官民之间就是一道天堑,如今竟然被乱民杀死一位朝廷命官,自是非同小可。

  而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江南的政策。

  去年江南阴雨绵绵,大涝数月,田里的庄稼自然长得不好,以至于收成减少了将近一半。百姓们靠着土地吃饭,粮食减产,自然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纳完了秋粮,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冬的嚼头,更不用说后面还有数月的饥荒了。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毕竟年景总是有好有坏,勒紧了裤腰带,想方设法总能把日子熬过来。偏偏今年江南丝绸的价格一路上涨,一匹普通的布就能卖上几两银子的高价,能换许多粮食。

  若不种庄稼,种上桑麻,暴雨之前就能收获,后面再下雨,也不影响在家纺织,家里的收入就有保证了。

  于是乡民们便凑在一起,在过年前去县衙请愿,让官府放开禁令,允许他们自家选择种庄稼还是种桑麻。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好的请愿,最后却激发了暴力冲突,最终变成了叛乱,甚至还有一位朝廷命官死于乱中。

  事情既然闹大,就算开始其情可悯,也不得不处置了。

  好在这种民乱,朝廷一向都是只诛首恶,不计较其他人。只是事发之后官府也一片混乱,因此并未第一时间控制住首恶,就让那几人藏了起来。听说官府要捉拿他们,下头的百姓没有一个肯检举的。

  后来又传出消息,那几人甘愿自首,却要求朝廷解除禁令,让百姓们能把日子过下去。

  这个年江南过得兵荒马乱,奏折也是加急送过来的。事关重大,虽然如今还在过年,朝廷却也不可放任不管。

  消息一传开,自是一片哗然,就连坊间百姓,也少不得议论几句。有人觉得打砸官府太过分了,但也有人觉得,但凡日子能过得下去,谁会走到这一步?无非是当地官府压迫太狠,无路可走。

  再说那禁令,也太不近人情了些,既然是自家的地,想种什么自然由得他们,如此就是收成不好,也怨不到别人头上。如今官府只准种粮食,粮食减产后又没有设法应对,才会酿成这样的大祸。

  民间议论纷纷,朝中自然也不敢怠慢。所以虽然是在年里,但皇帝还是召集重臣,商量此事。

  有了这个引子,朝堂上持不同意见的官员自然吵得不可开交。一部分认为可以稍微放开禁令,尽快了结此事,也省得三天两头就闹一场。另一部分则认为刁民可恶,若是此时应了他们,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什么事就闹一场?不如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此事桓衍早就跟心腹商议过,虽然事出突然,众人事先没有收到消息,都有些惊愕,但此刻该说什么,却是早就已经想好的,因此一个个主动开口,很快就引导得风向偏向解禁的这一边了。

  桓衍见状,在心里暗暗点头。

  他之前只是听众人吵来吵去,便是在暗中观察这些心腹,看他们是否尽力。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可疑之人。

  也许是确实没有人背叛自己,也许是那人隐藏得太深,但不论如何,场面已经在控制之中,今日之事虽然起得仓促,但结果必然会如自己所想。

  这么想着,桓衍将视线落在站在最前面的那人身上,“此事,不知赵相有什么想法?”

  “陛下,臣以为民众固然需要安抚,可这禁令也不能轻易解开。”中书令赵宠上前一步,拱手道,“先例一开,往后再要禁,就难了。江南是天下粮仓,每年所产粮食占我大魏总产量三成之多,不可轻忽!”

  “赵相严重了。”侍中谭涓摇头道,“三成虽多,可是这些年来,朝廷一直在移民充实两湖,开拓田亩,卓有成效,想来很快就可以取代江南成为新的粮仓。既然如此,让江南着力发展商业,又有何不可?”

  “正是。赵相也说要安抚民众,除了解除禁令,还有什么办法?”太师曹有光也出列道。

  赵宠皱眉,“百姓无非是担心日子过不下去,既然如此,可以由朝廷拨给钱粮,将这段日子对付过去。待来年春耕,自然就好了。”

  “说得轻巧!”曹有光嗤笑,“去年几处受灾,朝廷已经减免了许多税收,哪里有粮食去填这个窟窿?”

  谭涓也叹息到,“是啊!臣听闻陛下在宫中厉行节俭,便是因为想到民间百姓艰难度日,忧心忡忡,不敢奢靡。可是陛下再如何俭省,也补不上这么大的缺口。如今既然有法子让百姓自谋生路,朝廷又何必阻拦?”

  “正是。过了年正是种下桑苗的好时机,等到开春长出桑叶,便可以育蚕吐丝,不会有任何耽误。”又有人补充道。

  赵宠见其他人的声音已经渐渐统一,哪里还猜不到圣心如此?

  但他还是道,“即便让他们种植桑叶,今冬又如何过去呢?春蚕吐丝,也是四五月间的事了,再缫丝织布,又是一段日子。百姓总要吃喝,这个窟窿也总是要填的。”

  “这个倒不必担忧。”一位品阶不高的官员出列道,“江南富商们愿意预付部分银钱,订购今年出产的布料。有了钱,百姓们自可安然度过这段时日,不需要朝廷操心。”

  来了!赵宠面色一沉,“这些商人们总不会是好心,可有条件?”

  “赵相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曹有光道,“商人们心系国家和百姓,朝廷自然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既然要推动江南的商业发展,自然得给他们行个方便。”

  赵宠根本不理会他,抬头看向桓衍,沉声问,“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解除先帝设下的禁令了?”

  他这么问,桓衍倒不好回答了。先帝是他的亲爹,他迫不及待要更改亲爹留下的政令,说出去毕竟不好听。何况赵宠这般直言,半点不顾虑他的面子,桓衍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的几位心副大臣连忙出言开解,言语之间都是为百姓着想,没有半点私心。这是大势所趋,怎么能说是陛下想更改先帝的政令呢?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变动。想来先帝怜悯百姓,也会理解的。

  这一番桓衍早有准备,又安排得十分周详,以雷霆之势推动此事,明显不会轻易更改主张。

  赵宠见事不可为,也没有力抗到底的想法,心下叹息一声,道,“既是为国为民,陛下和诸位也都考虑周详,老臣自然也没有异议。”

  这也是桓衍先挑他的原因,赵宠此人,虽然是中立派,但却从来不是个顽固派,而是出了名的朝堂不倒翁,哪边胜算高就倒向哪边,识趣得很。这也是直到现在桓衍都没能动他的原因。

  这么一个人,虽然并不全然支持自己,但却也不是眼下的心腹大患,需要的时候可以争取到这边,自然就不急着解决。

  人人都这么想,所以他历经三朝,依旧是风光无限的宰相。

  赵宠这一倒戈,朝堂上的声音几乎成了一边倒,反对派被压得声势全无。主要是他们就算站出来反对,也无非是跟赵宠一样走个流程罢了,只要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桓衍的方案。

  桓羿坐在上首,看着这样的局面,可谓是心怀大畅。

  这还是他的的想法头一回这么顺利地推行下去,即使有人想阻拦,也如螳臂当车,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而带来这一切的人……桓衍视线一转,落在了旁边低眉顺目的桓安身上。

  所有的计划都是他设定的,其他人只不过是照着走一边流程而已。直到这时,桓衍才终于明白,太-祖皇帝为何对他如此看重。

  只是……对桓衍这种人而言,身边的一切都值得怀疑。

  所以高兴了一会儿,他又免不了犯了疑心病。桓安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说的,十分出色,但是他这个人,桓衍却有些看不透。即便是回宫之后,他也依旧那么低调,顶多是身上的衣裳换了更符合身份的,无论什么时候看,从来都是不骄不躁的样子。

  这样的人固然很省心,可太过无欲无求,又不免让人不放心。

  所以下朝之后,回勤谨殿的路上,桓衍突然开口问,“桓安,你也入宫一段时日了,如今又立了功,可有什么想要的?”

  他本以为桓安会说没有,谁知桓安竟顺着这话道,“陛下隆恩,老臣不敢推辞,倒是正好有一事相求。”

  “哦?”桓衍来了兴致。

  桓安道,“先前六宫局的金尚仪来找过老臣,说是想请老臣出马,制定一部新的宫规。”

  “此事朕也有耳闻。”桓衍道,“听说当年国朝初立,宫里百废待兴时,就是桓总管协助高皇后制定宫规。如今皇后也这般看重你,这是好事。怎么,莫非有什么难处?”

  “并无难处。”桓安低头道,“老臣只是想着,六宫局多是管着后宫的宫人们,却是管不到太监身上来的。但这新的宫规,若只能约束一部分人,只怕收效不大。”

  “这个简单,叫十二监也推行便是。”桓衍道,“若有不谐之处,桓总管再稍作修改,想来就无碍了。”

  桓安瘦削的脸上露出一点淡淡的笑意,“多谢陛下恩典,老臣定会仔细斟酌。”

  “你所求的,就是这个?”桓羿问。

  桓安点头,“老臣家中早已没有人了,如今又是这样的身份,也不奢求子孙后代,只盼着能为陛下当差,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也就不枉此生了。”

  桓衍闻言,不由朗笑出声。

  他自己平生夙愿,也是青史留名,成为贤明君主的代表。不想桓安竟也有这样的志向,倒也算得上一个知己了。

  也是,如桓安这样的人,光是普通的权势富贵,哪里能彻底打动他?做出一番事业,青史留名,才是他的追求。既然如此,他就更只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了。

  桓衍拍了拍桓安的肩膀,熬,“桓总管放心,有朕在,此事何难?”

  一时间,他不由生出几分踌躇满志的豪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