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117章

女官的自我修养 第117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6:37:44 来源:免费小说

  首先,想要掌控领海权,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而跟陆地上的军队相比,水师除了装备、粮饷之类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要有船。而且绝不是民间用的那种小舢板,而必须是大船、福船,这样才能经得住海上的风浪。

  这样一来,经营一支水师,成本就要比陆军高得多。

  而且还不是建好了就一劳永逸,毕竟海面上的风浪永远不会平息,船只会破损、沉没,而且海面上,一艘船沉了,那就不光是船的事,船上的货物和一船的人,也大都救补不来了。

  因为历史原因,中原朝廷跟西北的草原部族,可谓是仇深似海。尽管在西边和北边肆虐的部族换了一个又一个,中原朝廷也一次又一次改朝换代,但是彼此之间的对立,却始终没有消失。

  所以朝廷绝大多数的精力,都要放在对抗西北异族身上。譬如本朝,每年岁入不过四千万两,却至少有一半要用在西北军费上,如此便可见培养军队的耗费。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既没有钱也没有力去成立水师。偶尔有些朝廷行有余力,组建水师,也往往在几次损失之后,便选择及时止损。

  偏偏这片陆地的海岸线又太长,从东北到南境延绵数千里,朝廷没有水师,就很难管控出海的百姓和渔民,导致海面上乱象频生。

  而朝廷唯一能拿出来应付这种情况的政策,就是海禁。

  既然管不到,那就不让我们的百姓出海,更不让商船出海,这样自然就安稳了。

  可是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的百姓,自然就要从海面上讨生活。海禁一出,朝廷管理起来是很方便了,可是百姓的生计却会受到影响。

  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谁还会去管朝廷的禁令?所以民间还是不断有人出海,甚至有些人既是渔民,又是商船,还是海盗,在朝廷管不到的地方搅风搅雨。

  而海运的确是暴利的行业,这份利益,朝廷离得远,不想要,可是那些就住在海边的世家大族,却不会放过。久而久之,海运就彻底被他们掌控在了手中,甚至各自支持着一批海盗,操纵整个海面上的局势。

  因为这其中巨大的利润,所以到后来,海禁不仅是朝廷的政策,也是这些沿海地方世族拼命想要维护的东西。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永远将海面掌控在自己手中。

  对于这些,朝廷当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但既然自己无力去管,索性就当做不知道,或者意思一下在沿海开一两个港口,而世家也偶尔会在这里停泊一两条船,象征性地上交一些税收,就把自家的船队过了明路。

  桓羿在江南赈灾时,才了解到其中的情形。他对海运的便利和利润,可是眼红了很久了。在他看来,若是朝廷能开海禁,将这些商船都管理起来,收取船税,那么这笔税收本身,就足以支持供养一支强大的水师了。

  只不过当时的他,根本没有余力去做这件事。甚至就是被他们一锅端了的那几个世家,本身也应该是在海运里掺了一脚的,却没有搜出任何的证据,只得不了了之。

  现在他登基了,自然能腾出手来筹备此事。

  最近这段时间,他都在琢磨这件事,所以一听甄凉和曹皇后要做生意,立刻就想到了这上面。

  不过大魏海禁的政策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其他人听他提起这两个字,一时不免有些愣怔。倒是甄凉反应得最快,因为在上一世,摄政王在掌控朝堂之后,也选择了解除海禁、成立水师,桓羿会这么想,也就很正常了。

  “陛下是打算开海禁?”她问,“可是要训练水师,打造船只,只怕没有三五年不能成事。”

  “未必要自己打造船只,训练水手。”桓羿道,“须知江南那些世家,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船队,若是能将这些船只和人手收拢,自然就是一支现成的水师。”

  莫说是甄凉,就是半点不懂海运的人,听他这么说也忍不住摇头。

  这也只是听着好听罢了,这样一支水师,只怕内里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掌控。那些世家大族的桀骜,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再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是与人争利的事,世族又怎肯坐以待毙?

  曹皇后问出自己的疑惑,桓羿便笑道,“所以不能一上来就直说。”

  他看向曹皇后和甄凉,“你们有这一笔本金,我还可以再给你们添一些,之后以两代皇后的名义,去找那些世族合作,你们觉得他们会拒绝吗?”

  那当然不会。这些世族赚取了不少钱财,他们现在更多谋求的是朝中的关系。所以他们一面培养家族子孙,希望他们能够入仕,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在朝堂上运作,金钱开道,拉拢一些官员站在自己这一边。

  若是曹皇后和甄凉主动找上门去,愿意给他们当这个靠山,他们自是求之不得。

  皇帝能对别人狠得下心,新婚妻子和她的家族,总要优容几分的。

  借着这个机会,自然就能顺利打入船队内部,摸清楚他们的情况。如此知己知彼,等桓羿要动手的时候,他们就算想抵抗,也毫无用处。届时也就只能转变思想,站在朝廷这边了。

  更多的事情,就不是其他人需要考虑的了。所以听桓羿这么说,都是眼睛一亮。若以两位皇后的身份为饵,只怕那些世家争抢着要跟她们合作,的确是一门好生意。

  倒是甄凉若有所思,总觉得桓羿的计划不止于此。

  不过这并不是此刻需要讨论的事,所以她也暂时按捺住了想法,只跟曹皇后和桓羿讨论了一下要出多少钱,怎么找人,以及派谁去跟那些世家交涉,又让谁跟船出海的事。

  等这些都定下来,时辰也不早了,曹皇后便起身告辞。

  她今日原本只是来道喜,却没想到竟是满载而归,心情自然十分不错。这一高兴,就忍不住想到桓衍面前去炫耀一番。

  乾元宫中。

  甄凉今晚依旧留宿于此,也没什么人觉得意外。

  沐浴过后,夫妻俩亲热一番,才躺在床上说闲话。甄凉便提起了下午说的那番话,“陛下应该还有别的计划吧?”

  “嗯。”桓羿把玩着她的头发,漫不经心地应道。

  甄凉的头发养得很好,黑黝黝的,又滑又亮,还带着一点淡淡的香气,让他忍不住凑近了去嗅。心思一散,也就不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海运倒是其次,朕想重新打通与交趾、占城的联络。甚至若有必要,重新将之收复也未尝不可。”

  听到这话,甄凉不由一惊,急忙转过脸去看桓羿,想了片刻才问,“为了粮食?”

  桓羿点头,“照你的说法,未来数年之内,灾荒都会十分频繁。——其实不必你说,我近日翻看史书,几乎每隔数年就有一个地方会出现天灾,而且往往不是一年就结束,而是持续数年。我们大魏的国土太过广袤,如此一来,几乎年年都有天灾,只不过不算太严重,就连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

  不说大魏,历朝历代其实都是这样。

  但中原朝廷虽然时常改朝换代,可是能绵延至今,就足见虽然灾害频仍,但还是人们可以应对的。

  说到这个,就真可谓是“成也地大物博,败也地大物博”了。

  因为地大物博,所以灾害往往只发生在一地,只要朝廷还算合格,就可以从别处调派粮食,前往赈灾。可也是因为地大物博,粮食调派耗费甚巨,再加上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不够及时严密,往往会出现欺上瞒下、贪污赈灾物资等事。一旦朝廷稍微懈怠,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叛乱。

  而一旦这种内耗的战争频繁出现,就很容易拖垮整个朝廷的行政和财政体系,最终导致朝廷分崩瓦解。烟消云散。

  现在的大楚,明面上看似乎十分太平,但实际上,桓羿登基之后,只需稍微查点国库,便能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朝廷早就已经被掏空了,如今不过是拆拆补补,勉强维系。

  可是如果接下来数年都有如去年那样的大灾,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拖垮。

  国内已经是个烂摊子,整理固然是要整理的,但这需要时间,所以桓羿就打算对外谋求更多。而作为产量地的交趾占城,就是这么入了他的眼。

  有几个朝代,交趾占城都是归属中原朝廷管辖的,所以留下的资料也不少。其中便记载着,当地的粮食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虽然口感肯定比不上普通的粮食,但在缺粮的时候,谁还会在意这些?

  不过朝廷之所以失去对当地的统治,一是因为太过偏远,二则是因为当地山高林密、瘴气横行,中原的军队很难适应当地气候,征讨起来自然也事倍功半,因此后来就索性放弃了。

  可是如果能够重新打通海运,从海上运送物资和人员,那就能做大限度地减少损耗。只需经营两三年,就能够得到大量的粮食,弥补中原的缺口。

  而只要有粮食,就能够稳定人心,避免再出现各种民乱。

  这样,也能将他个人的声望提升到最高。到时候,他再在国内推行各种变革,所面对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除此之外,出海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搜罗更多海外的作物,将之移栽到中原来,丰富本地的物产品种。而且,据甄凉说,上一世曾有人献上从海外带来的红薯,产量极高,也是如今的朝廷所缺少的。若能找到更多这样的种子,粮食问题迟早可以解决。

  “到时候,即便江南的田地都用来种植桑叶和茶叶,也不用担心缺粮了。”桓羿如是道。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这件事,自然是势在必行。

  甄凉微微点头,又问,“可是出海经商也就罢了,水师总不能真的指望收编那些世族手里的船和人吧?只怕到时候会难以管理。到了海上,若出现哗变……”

  “自然不能由他们作为主力。”桓羿道,“朝廷还是要有自己的水师。这也是我想让泰山大人去做的事。”

  “就是你之前说的那件事?”甄凉来了兴致,但很快又皱眉道,“让穆将军去训练水师?他确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可是从前一直驻守在西北,从来没上过船。水战应该跟路上不一样吧,能行吗?”

  “现在朝廷没有熟悉水战的人员,只能用这种笨办法了。一边招收水兵,一边摸索着训练,先看看成效。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掘出更多善于水战的将领,到时候穆将军只需居中指挥便是。”

  甄凉当了皇后,穆家就成了外戚,现在穆长征还在西北,都是桓羿以“西北不可无人镇守”为由,强行把人留下了。可是穆将军是不可能回去的,所以只能给他找点别的事情干。

  桓羿本来是打算在中央成立一个专门的军事机构,如前朝的中军都督府或是枢密院那般。

  但眼下的情况是,在不打仗的时候,这个机构的用处不大,依旧是闲置。所以思来想去,倒不如让他去培训水军,虽然换了个战场,但依旧是在前线。

  当然,桓羿也知道这样有些强人所难。毕竟穆将军这样的年纪,要他转变作战方式,并不容易。如果可以,他倒是希望穆将军镇守西北,让穆长征去培训水军,可惜局势并不允许,也只能如此。

  好在如今海上只有小股海盗或者倭寇作乱,没有太成规模的,拿这些人练手,应该可以逐渐磨练出一支水师。

  不过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时间。所以桓羿听到甄凉的打算,才鼓动她们去插手海运,这样,说不定可以直接利用商船运来更多便宜的粮食。即便要价高一些也无妨,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国内的粮食危机。

  “也罢。”甄凉沉思着道,“若是让舅舅选,我想他也更希望去前线,而非留在京中享福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桓羿私底下见过穆平海,跟他商量此事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还笑言,“臣名平海,但大半生却都只在西北作战,不了还真有一日,能去扫平海波,也算是一段奇缘。”

  桓羿闻言不由笑道,“好!你如今已经是镇西将军了,若是果然能扫平海面,朕就再封你一个平海将军。”

  建功立业,哪个男儿没有过这样的梦想?穆平海已经算是成功的了,但相对的,他也有更大的雄心壮志。而今桓羿肯给他这个机会,虽然前路艰险,但他也依旧喜出望外,当下拍着胸脯保证会做好。

  桓羿又提醒他,可以从西北要几个人过来。

  他说的就是之前被甄凉引荐到西北军中的田老虎等人。桓羿后来看过战报,他和他的兄弟们都是敢拼敢杀的,如今已经因功升职,在西北军中混得不错。

  他们身为江南人士,更熟悉船只和水面,能给穆平海不少帮助。

  不过这一次,穆平海要去的不是江南,那样很容易打草惊蛇。所以他要去的,是黄海海域的登州府,那里距离朝鲜和扶桑都很近,是个练兵的好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两个属国都不怎么老实,近来也颇有一些战报送来,让穆平海得以以巡视和整顿当地军备的理由前往。

  至于训练水军,在有所成效之前,倒也不必大张旗鼓。

  ……

  甄凉最终还是选中了大利去做她和曹皇后的代表。

  他本来就是军中斥候出身,打探敌情是老本行,必然能做好。而且为人十分变通,也不怕应付不了各种海上的变故。

  再说,他们是军卒,总不能一直在自己手底下做事,甄凉也要为他们考虑。现在桓羿既然要建立水师,收编世家的船队,那么大利若是能在其中建功,到时候自然而然就可以在新建的水师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至于经商之事,只要带出几个熟手,也不用担心应付不过来。

  所以没过多久,不光大利要带着大笔金银离开,就连成总管,丽娘等人也要走了。江南还有一摊子事等着他们,再说大利那边说不定也需要他们提供一些支持。

  甄凉摆酒为他们送行,心下不免也有些惆怅。团圆时自然欢喜,但分别总令人悲伤。

  好在现在阻碍已经扫清了,未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团聚,分开也只是为了去做各自该做的事,伤感也只在一时。

  甄凉低落了两天之后,也在桓羿的“安慰”下,迅速地振作了起来,准备将自己之前已经打算好的事,一一落实下去。

  这第一件,就是之前桓羿在越王府时,弄的那个藏书院。

  虽然只是用来做挡箭牌,但是桓羿也确实用心搜集了许多的书,几乎将几处院子装满。现在他登基为帝,要搜罗天下的书籍,就更容易了。所以甄凉打算将整个越王府都拿来存放藏书,然后正式对外招收藏书院的管理人员。

  本质上来说,这些人的职责,倒是有点像是翰林院的那些官员们,负责校正、编纂和修补一些古籍,还有书籍的晾晒和存放之类的工作。只不过翰林院里都是有品级的官员,而且还得是进士出身才能进入,而这个藏书院的门槛就要低多了,直接公开对外招人。

  即使如此,因为藏书院的原址是帝王潜邸,而且这件事也是帝后一手推动,所以感兴趣的人不知凡几。

  虽然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是想来修书,而是只将这当成他们的进身之阶。不过没关系,甄凉还是将所有人都留了下来。等他们发现在藏书院里并不能够近水楼台,想必就会主动求去,留下那些真心来看书修书的人。

  陆陆续续还有不少书籍被送来,再加上现在皇室的各种藏书也可以借出来抄录,在这个学习昂贵,看书困难的时代,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过来的。哪怕只在这里待几年,看完里面的藏书,也能获益匪浅。

  尤其是那些家贫的士子,就更是如此了。

  “有了藏书院,下一步你是不是就要开办书院了?”桓羿问她。

  甄凉摇头,“虽然有这个打算,但是短时间内是做不成的。既没有合适的老师,估计也很难招收学生。”说到这里,她话锋却又突然一转,“不过,对外的学校办不起来,但对内的倒是有几分可能。”

  “对内的?”

  “是的。”甄凉道,“我准备在宫中办一个小学堂,内侍和宫女都可以来上学,教一点识字、算数和简单的技艺。说不定能筛选出一批可用之人,到时候让他们去做别的,也更容易。”

  读了书,识了字,有了本事,往往就不会甘于只做个端茶送水的奴婢了。

  而大部分人,也走不到擅权弄政的程度,留在宫里对他们没什么好处。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求出路,比甄凉强迫他们离开要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