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10章

女官的自我修养 第10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6:37:44 来源:免费小说

  若只是自己的事,冯姑姑也不争这一时长短,因为她知道甄凉从来不会让别人吃亏。

  但这是皇后娘娘交代的差事,若出了差池,她哪里担待得起?

  甄凉真个是七窍玲珑,纵然自己没表现出来,但她恐怕也想到了,因此并没有直接开口,反倒搪塞了一句话,替她开口赶人。

  等潘顺顺走了,有多少话她们说不得?而潘顺顺如今已是穷途末路,得罪了御前的红人,放眼宫中,能帮他们的人只有皇后娘娘,所以他势必还会再来。到时候自己再从容施恩,自然就两全了。

  前提是,甄凉确实有办法。

  所以听甄凉话音如此,冯姑姑脸上的笑意就越发真切了,“我还能不放心你?”

  “那我也就不跟姑姑打哑谜了。”甄凉道,“其实我方才说,潘公公至今不知道他们的祸事出在哪里,并不是虚言恫吓他。姑姑想,咱们这样的身份,于主子们而言,那就好比是器具,用得顺手,做起事来稳当才是最紧要的。姑姑说,是不是?”

  “可不就是!”冯姑姑也明白过来了。

  潘德辉是败给了何荣吗?不是,他只是因为失了圣眷,于是成了何荣的踏脚石。何荣就是要将他彻底踩下去,给宫中所有不服他的人看:只要陛下用他一日,别人便是不服,也只能憋着!

  这种事,冯姑姑太有体会了。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危险不仅来自你侍奉的人,更来自周围窥伺着这个位置的人。当初甄凉没来时,冯姑姑在整个后宫之中半点儿不显眼,做到司膳这个职位,是靠苦熬资历,再加上在吃食上确实有点才能。可是宫里有才能的人太多了,永远都有比她更显眼,更受信重的人。

  后来在甄凉的点拨之下,她几次表现出众,就入了皇后娘娘的眼。

  权势的滋味果然跟她从前设想的一模一样,但这权势之下的危机,冯姑姑是如今才有体会。现在已经不是她要去争,而是如果她不争就会被别人彻底地拉下去,所以不能不争!

  潘德辉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不过,他是失败者,而冯姑姑想赢!

  这么想着,冯姑姑转头看向甄凉,眼底的神色一时有些复杂。这些道理,她自己也是到了这个位置,才渐渐领悟。可甄凉一个小姑娘,却看得比谁都透彻。

  不过按照甄凉的说法,这天底下的事啊,都是一样的,皇宫大内里的争斗,也跟普通士族后宅里没什么分别。顶多争的人身份高一些,输赢波及的人多一些,其他的,都一样。

  甄凉还是个没留头的小丫头时,父母就相继没了,这么多年来不知吃了多少亏,才摸索出了这些经验。

  当然,她确实比旁人更聪慧。

  冯姑姑对她还算信服,此时不免微微蹙眉道,“若是如此,何荣死咬着不放,此事……恐怕也为难。”她从不当着甄凉的面提皇后娘娘的名儿,但此事,她们之间应是有默契的。

  甄凉笑道,“姑姑糊涂了?潘德辉于陛下而言是趁手的器具,何荣又何尝不是?陛下如今倚重他,不过因为没有别的人代替他。只要有比他更好用的人,何荣也就不足为惧了。”

  “果然还是你有办法!”冯姑姑闻言不由拊掌,彻底放松了下来。

  确实,何荣如今紧盯着潘德辉不放,是为何?还不就是因为这是宫中他唯一看得上眼的对手,把潘德辉踩下去,他就是一人之下。

  可若是再来一个对手,而且是举足轻重的对手,那么已经是手下败将的潘德辉,也就无法继续牵扯他的精力,会被轻轻放过了。

  如此一来,娘娘既领了被举荐的新人的恩,又可以保住潘德辉和他手底下的势力,就是陛下那里,恐怕也要记娘娘一功。这事若能做成了,可是三全其美的好事。

  不对,该说是四全其美才是。——往后,她于娘娘面前说话的分量自然也更不同了。

  只是这也有一个问题:这样好的一个人,陛下看不见,满朝文武看不见,那些恨不得将何荣拉下来的人难道也看不见?换句话说,娘娘身边若有这等能得用的人,又何必倚重她们这些女官,早不是今日光景了。

  冯姑姑想到这一点,忍不住摇了摇头,又替甄凉添了一盏茶,“你呀,说话就不要说半截了。明知道我这心里还悬着,是不是故意作弄我?”

  “不是我要作弄姑姑,只是姑姑想,这样四全其美的好事,若能做成五全齐美,不是更好么?”甄凉暗示般看了冯姑姑一眼。

  她这是在要好处。

  既然帮了这样大的一个忙,谢礼自然也要够分量才行。毕竟受了别人报偿不起的大恩,潘德辉和潘顺顺已经预备付出忠诚,冯姑姑能拿出什么?

  所以最好是甄凉自己提出来的,这样冯姑姑才会觉得是两厢情愿的事,否则恐怕她心里还不安宁。

  冯姑姑不由扶了扶额,“是我糊涂了……依你的意思呢?”

  “我们那位殿下……”甄凉说到这,垂下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身体不好,姑姑是知道的。如今日日食补,瞧着是好多了,只是还是虚得很。我想,若是能习练些强身的功夫,最好不过。这事论理不该求姑姑,只是也不是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若是给外头其他人晓得了,又添一桩是非。”

  “知道了,此事包在我身上!”冯姑姑听到是这个要求,立刻拍着胸脯道,“正好,我家中与禁卫军中的一位统领有旧,他们护卫宫掖,进出也不惹人注意,你们和光殿地方也偏僻,又多花木遮掩,我叫他悄悄地去,必然人不知鬼不觉。”

  这事,只论后宫这些女官,确实是只有她能办得这样妥帖了。

  别人纵有这样的关系,也要担忧禁卫军中的人是否可靠,但冯姑姑所说的这人,名叫霍文骞,是她嫡亲妹妹的儿子,冯姑姑守寡无子,妹妹私下与她说过,会让孩子奉她如母,只是霍文骞是独子,不好过继,霍家那边也难以交代。好在是嫡亲的姨母,将来她出宫荣养,也可以姐妹住在一处,使她不至于膝下空虚。

  冯姑姑和举荐甄凉入宫的白姑姑一般年纪,白姑姑在高皇后去世之后,就请辞回乡了,如今一样过得体面又尊贵,冯姑姑却一直在宫中苦熬,就是为了这个姨侄。这个霍文骞年纪轻轻就能任禁卫军中的小统领,戍卫皇城,全赖冯姑姑出力。

  甄凉正是切中了这一点,才故意提了这个要求,见冯姑姑答应,便也露出欢喜的神色来,不再吊人胃口,“姑姑莫非忘了桓安桓总管?”

  她若是说别人,冯姑姑一时恐怕还未能想到,但是桓安太特别了。莫说是本朝,就是历数从古至今这么多朝代,能得帝王信重到赐予国姓的太监,能有几个?

  桓安就是其中之一。

  第016章 《国朝洪范》

  桓安此人如此特别,但既然甄凉与冯姑姑此刻提到他的名字,其中自然也有些缘故。

  他是在太-祖皇帝桓虎刚刚拉起一支不入流的队伍时,就一眼看破太-祖龙行虎式,主动前来投奔。他是个天阉,脾气怪诞,乡里之间都指为异端,但却独得桓虎赏识。此后随桓虎征战多年,曾在乱军之中为之挡箭,桓虎当众拍着他的肩说“此可生死与共者”,并为他赐姓桓。

  桓安此人读过书,又颇具才智,早期曾做过一段时间桓虎的谋主。遗憾的是,随着起义军队伍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名士来投,人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桓安又因为性情怪异、手段残忍而与众人不睦,遂逐渐退出了谋臣的队伍。他也不在意,反正他眼睛里只有桓虎一人。而桓虎对他的信任,也从未减少。

  等到桓虎登基,这样一个人,如何安置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结果桓安自己主动提出,阉人不配立于朝堂之上,只愿永远侍奉在桓虎身边,于是就在文武官员的默许之下入了宫,做了御前总管。□□为此赐他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着的紫袍和金鱼袋,十分优容。

  关于这一节颇具传奇性的故事,坊间有许多秘传,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就是说那桓安生得貌若好女、且早就与太-祖私定终身,所以情愿放弃入朝为官的机会,只为旦夕不离。

  而这种传闻,又因为太-祖驾崩之后桓安披麻戴孝,一路从京城跪哭至京郊新建的皇陵,指天发誓要为陛下守陵、终身不出皇陵,而逐渐成为主流。坊间甚至传说有人听到皇陵日夜传出哀哭之声,就是桓安在为他的主人哭灵,早已哭瞎了眼睛。

  冯姑姑和甄凉身在宫中,自然不会相信这等流言。

  太-祖驾崩之后,因为天资英睿的长子、沉稳干练的次子与骁勇善战的三子都早已战死,只留下荏弱木讷的汉王与才六岁的襄王,都是不顶事的,于是被先帝抓住时机,以雷霆之势控制住朝堂上下,携赫赫军功、登临帝位。

  当时京城风云突变,新帝为了立威,大肆清洗忠于太-祖的守旧势力,桓安就是其中必然要死的人之一。

  为了保住自身性命,桓安这才一路大张声势,借此威逼住先帝,让他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动手。后来桓安也说到做到,一步都不曾踏出过皇陵。先帝一开始还令人盯着,后来见他不成事,天下又已经安定下来,尽在掌控,也就渐渐放松了。

  可是桓安是否真如众人所想的那样安分?

  至少甄凉知道不是。

  桓衍于永平十五年继位,翌年改元,就在这一年,皇宫里开始流传起一本小册子,讲的都是太-祖时的宫廷秘闻和旧事,因此引得不少宫女和内侍争相传阅,就算不识字的,也喜欢听别人讲上面的故事。

  甄凉从别的女官那里看过这本小册子,也承认它确实写得十分巧妙。

  一来那时后宫百废待兴,是太-祖与高皇后正一手确立整个后宫的种种规制与职责划分,其中许多内容小册子上有所记载,又能与如今对得上,对于有心更进一步的人而言,颇有揣摩的必要。二来其间记载了不少不为外人所知的宫闱秘事,尤其是涉及到太-祖及高皇后的部分,可以让人一窥绝代帝后之风采。

  但在此基础之上,却也没有透露出任何敏感的,可能会让当政者觉得不舒服的内容。纵然一时被查着,也没什么妨碍。

  这本小册子如今既没有名字,也并未署名。但甄凉知道,它后来有个朝野皆知的名字,叫做《国朝洪范》。洪范是太-祖桓虎的年号,同样也是《尚书》的篇名,意思是“天地之大-法”。

  而那时,这本书就不仅是小册子里的这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了。它上下凡数十万字,详细记录了洪范元年至五年,整个大魏朝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的建立,其中关于宫殿、典礼、刑律、官制等都有详细记述,可以说,它就是一本“治国典范”。

  于是此书一出,立刻震动天下。

  而它的作者,名叫——桓安。这本书是他蛰伏十五年,呕心沥血之作。

  可惜桓安错投庸主,桓衍一看到这书,立刻就犯了疑心病,生怕这样一本书落在别人手中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秘密毒死了桓安,并将手稿付之一炬。

  但现在,桓安还活着,这本书也还未暴露。若是她此时给桓安一个机会,让他重回宫廷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冯姑姑自然是不知道的,但她曾经侍奉高皇后,亲身经历过桓安的时代。

  桓虎和高皇后都对桓安信任有加,而这个人也似乎精力充沛,永远不会觉得累。除了帮着处理前朝的奏章与政务,他也会参与后宫的管理。

  要问冯姑姑对于桓安当政时代的感受,那就是四个字:密不透风。

  一切都是透明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每个宫人和内侍只要安安分分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好。整个后宫像是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完美契合,于是它也运行顺畅。

  那种感觉,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冯姑姑依旧心有余悸。

  与之相比,如今的宫廷风气就过分散漫了。

  所以听到甄凉提出让桓安回来,冯姑姑的第一反应竟是畏惧,然后就是强烈地反对,“不行!不能让他回来!”

  甄凉不由愕然,“姑姑……这是为何?”

  “我说别的,甄女史你或许一时不明白。就这么跟你说吧,当年桓总管在宫中时,上到他自己及我们这些有品级的太监和女官,下到宫人和内侍,每个人日常安排都是固定的。几时起床,几时用饭,几时入睡,稍有差池便立刻会被发现带走,就像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所有人。”光是提起当时的情形,就足以令冯姑姑紧张,“虽然宫中并不禁止言谈,但你知道有这么一双眼睛盯着你,你还敢随意开口吗?”

  甄凉试想了一下那样的情景,觉得自己必然是无法忍受的。

  传闻毕竟只是传闻,甄凉没有见过桓安,也不知道他竟是这样一个人。不过,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死死盯住何荣,让他如芒在背。而且,这件事,甄凉还有自己的考虑。

  “姑姑,”甄凉很快打定主意,她上前一步,握住冯姑姑变得冰凉的手,用自己手上的温度去温暖她,“今时不同往日了。”

  冯姑姑果然也被她的镇定感染,慢慢冷静下来。

  距离桓安离开皇宫,已经过去了十八年。现在的他,肯定已经不是当年的他,而如今的帝后,也不会任由他折腾整个后宫。

  这么一想,冯姑姑就放松了不少。但她想了想,还是摇头,“桓总管是太-祖皇帝身边的人,纵然娘娘肯让他来,只怕陛下那里……”

  “姑姑不妨一试。”甄凉道。

  冯姑姑有些惊疑不定,但甄凉却不再说话,只朝她笑了笑,便站起身道,“时候不早,我也该回去了。事情紧急,姑姑早做决定才是。”

  “甄……”冯姑姑还要开口挽留,追出门来,甄凉却已经快步走出去了。

  “姑姑。”钱女史从回廊那一头绕过来,低声唤了一句。

  冯姑姑回过神来,不由皱了皱眉。甄凉只给了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如今不论如何只能硬着头皮一试了。她对钱女史道,“我要去一趟万坤宫,你去找一找潘……”

  “姑姑,潘公公还没走。”钱女史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道,“我留了他在后头吃茶。”

  冯姑姑顿时松了一口气,“幸而有你在。”

  钱女史微笑道,“我知道姑姑的意思,这人走了容易,再找回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他一出来,就被我截住,已经劝过几句了。姑姑何不去见他一面,先安了他的心?”

  “也好。”冯姑姑点头。

  钱女史又朝甄凉的方向抬了抬下巴,“那……奴婢代姑姑去送一送那位?”

  冯姑姑一听,也觉得不能就这么让甄凉走,便点头道,“去吧,就说我改日再谢她。”

  宫中不能小跑,好在甄凉的步伐并不快,钱女史提着裙子快走几步,很快就在宫道上赶上了她。甄凉回头看了她一眼,笑道,“有劳钱女史。”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钱女史也是一笑。

  二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往前走了一段路,钱女史又道,“冯姑姑说,改日再谢甄女史。”

  “那就烦请钱女史替我向冯姑姑道喜。”甄凉站住了脚步,朝她道,“钱女史就在这里留步吧,多谢相送。”

  等人走了,只剩下甄凉自己,她的眉头又不自觉地蹙了起来。桓安的性情实在出乎她预料之外,又是一步从来没有走过的棋,她心里其实并不算有底,只是事已至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此事往后还得多多注意。

  正想着,突然听见桓羿问,“想什么,这么出神?”

  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和光殿,然后熟门熟路地走到了桓羿日常起居的那间小阁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