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九十三章 主食之别

人生一串 第九十三章 主食之别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因为分工各有不同,所以,在这初创时期,冬子稍微闲一些。白天,按各自的区域,推销员们撒入了市场的大海,彭总也到处跑协调关系。

  而整个销售公司,白天就留下冬子在这里守点。主要是有原来的经销商来办货品调换手续的,结账的,或者催货退货等。这种事情,一天碰不了两回,所以,冬子就显得比较闲。

  晚上回来的时候,大家都要到会议室,把白天的情况汇总,汇总出来的资料及会议记录,也是冬子的事,好在他使用电脑是很熟练的,这些事,仅个把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他们好像是统一的,早餐与午餐都在外面吃,晚餐,也有个别人,从外面带点回来。如果大家回来得早,彭总会带领大家,在外面集体吃点东西。

  西安是中国的面食之都。面粉本不是中国原产的,也是西域传来的东西,而当年传来时,作为中国最中心的城市长安,就首先受到面食文化的洗礼。以至于到今天的整个北方,农业都是以小麦为主,主食都是以面食为主了。

  虽然面粉这种主食是单一的,但人们把它做成了各种品种,形成了庞大的面食家族。在西安,已经快一个月了,冬子他们几个南方人,几乎每餐都不重样,但还是没有吃完西安的面食品种。

  来这里以前,就听人说过关中有八怪,关于食品的,有两句话:碗盆分不开,面条像腰带。

  一是说他们使用的碗大,这与当地人的食量有关。巨大的碗容量大,可以装得更多。面食不像米饭,吃了再盛很方便。一般的面食有汤,如果一碗连汤带水吃完了,再加面,汤也得要重新加,很是麻烦。不如一次盛下全部的食量,在一碗内就解决问题。

  但是,冬子还觉得,有另外的原因。一般来说,面食与米饭对人的胃口,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种食品的膨胀率不同。

  人们吃饭,觉得自己饱了,那是因为胃内所占的体积已经差不多了,时间也差不多了,大脑就给你发出信号,你就觉得吃够了。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体积、时间。

  从时间上来说,吃得快的人,容易吃得比较多。因为胃内体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心脏增加胃部的血液供应,大脑对这种血液供应的变化作出反应,然后再告诉你,是否够量。这里有一个时间反应。有的人吃得太快,虽然体积够了,但大脑反应的速度没跟上,虽然吃了很多,但大脑还没不得及发出信号,所以,你就继续吃,最后,等大脑发出已经饱了的信号,你已经在体积上超量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减肥,不要吃得太多,必须细嚼慢咽,延长时间,让大脑有充分的分析及发出信号的时间。这样才可以避免,已经吃超量了,大脑依然还保持在原来的饥饿状态。

  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体积。从淀粉含量导致的热量单位来说,面粉与大米,单位重量内的热量值是差不多的。但是,大脑对胃的信号反应,是通过容积来的。而同样重量的面粉与米饭,因为膨胀率不同,所以在胃里占有的体积,是不同的,这会让大脑产生错误的判断。

  作为厨师的冬子,他对这些事情的知识,完全来自于父亲原来在家里的闲谈。

  面粉的膨胀率是3,而大米的膨胀率是5,这个区别就比较大。比如一个人,他说他一顿吃三两米,其实,他的饭量与平时习惯,也相当于同等值热量,也就是吃三两面。这都是指生的、干的。

  但当它们被烹饪后,因为水分及热量的进入,最后出来的食品,体积上就发生膨胀。为什么面粉要发酵,不管是做馒头还是面条,都要在揉水后,把它醒一下,或者像冬子母亲原来说的土话:“憨”一下,就是让它尽可能的膨胀些。为什么有这道工序,因为相比大米来说,它的膨胀,太难了。

  最后,吃三两大米的人,吃进胃后,那个膨胀五倍的体积,让你体验到吃饱了的感觉。而吃三两面粉的人,如果仅仅靠传统的馒头,总觉得没吃饱。

  所以,对于面食来说,最好带些汤,因为,汤虽然热量很低,但也占体积。汤与面一同进胃,就占了与米饭差不多的体积了,才会带来同样的饱感。

  还有一种膨胀的办法,就是发酵过后经过高温的烘烤,利用里面里面气泡膨胀的原理,让很少的面饼,膨胀出巨大的形状来。但是,你要吃下它,总得要喝水或者喝汤。

  既然主食离不了汤,所以碗就比较大。

  所谓面条像腰带,就是指这里手工的面条,比南方那细细的挂面,要粗得多,宽得多。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有两个,第一个,有嚼劲,那筋道弹力的口感,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第二个,节约时间,用手工做面条,如果做得太细,很费时间。估计,这种面,也没得什么正式的名字,老百姓为了娱乐或者是有人故意,给它取了一个写起来很复杂的名字,叫biangbiang面,那个字,冬子查过,字典上没有,这是故意的。

  除这这种面条,西安的面食,许多让冬子叫不出来名字。但面食既可以当主食,又可以当菜,这才是它最绝的地方。解放路饺子馆,是一个很出名的店子,彭总带领大家专门到那里吃过一次,各色饺子轮番上桌时,让大家目瞪口呆,这哪里是在吃东西,完全是在欣赏工艺品。从硬币大小的饺子到巴掌大的,各种颜色与造型,生动热闹又不失精致品味,还没吃,就得先让你欣赏半天,生怕破坏了那形状上的美感。

  结果一吃起来,发现味道也是各种风格的。五味配五色,还有许多文化上的讲究。冬子第一次见识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如此丰富,仅一种食品:饺子,你一辈子也学不完。

  除此之外,各色面食,在冬子内心中,给他分了类。按烹饪手法,冬子把它们分为:汤煮的、火烤的、油炸的、锅炒的、汽蒸的等几大类。但要说最有特点的几种,在各位同事的推荐下,大家记住了其中的几个特色。也许,在南方人的口中,这几种面食,是最好吃的。

  比如歧山潲子面,那一种酸辣的品味,让你欲罢不能,不到肚子装不下,你根本不想停筷子。还有一种叫麻食的,把面搓成指甲盖大小的小疙瘩,里面估计是和了油盐与调料,煮出来,香糯弹牙,妙不可言。

  还有两种声名显赫的饼,也是名不虚传。比如肉夹馍,其实应该叫馍夹肉,古人取名时,估计用了倒装的手法。这东西,如果用牛肉来做,就比较柴。最美妙的做法,是将卤好的猪肉,肥瘦兼搭,加上一点叶,剁成细碎,将一个火烧馍用刀划开,将肉菜夹在里面,从外形看,像极了肯德鸡里面的汉堡。

  但是吃在嘴里,那馍的硬度,配上肉的软度,形成口感上巨大的对比;那火烧馍的干,配上肉中脂肪温润的油;那面饼的绵,配上菜叶的脆。这种复合口感,简直是厨艺师天才的创造。更不用说味道了,卤香加肉香,再加上馍的麦子的天然香味,组成一种交响曲,各司其职,合而不乱。

  冬子心想,外国人吃汉堡,口感与味道的配合,别说丰富程度差一倍,就是和谐程度,对比程度,都差之天远。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国人的宗教,这话是有道理的。

  另一个名声在外的,就是羊肉泡馍了。街边老字号,巨大的汤锅内翻滚着巨大的羊骨,师傅扬起巨大的铁勺,将那粘白的羊肉汤,划出一道瀑布,香味与声音,显示出豪放与尊严。

  用手,一定要用手,表示出对食物及厨师的尊重,将一块馍撕成丁,放在碗里,看着师傅用那滚热的汤一遍一遍泡这生硬的馍,当干馍吃满了汤后,它就活了,它就立体起来,加上羊肉,加上香菜,加上辣子与醋,汤浓味厚,绵软的馍丁,此时配合着这些香味,进入口腔,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这就是生活,把烟火气大张旗鼓地铺张出来;这就是食物,把咀嚼与吞咽搞出气势和牌面。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辣椒,当地人的餐馆里,总有一碗“油泼辣子”,其实就是把烧过的热油,淋在辣椒面上,这里面还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点,就是要加盐。第二点,就是油的温度在烧熟了后,要让它稍微冷一会,不然,热油300度以上的高温,会把辣椒面烫糊。这是母亲在时做这个,随口告诉冬子的。

  有一种人在网上,发起过饮食习惯的地域黑。在冬子浏览的某个论坛上,他还为此发过言。有人说,喜欢大辣大麻的饮食习惯,是当地贫瘠的原因。食材少,为了下饭,所以爱搞刺激性口味。对方当时还举例说明,说江南地区历来富庶,所以味道清淡。而西部地区,最喜欢吃辣椒,是因为没有精细饮食的物产。

  冬子当时仅用四川来批驳,天府之国的出产丰富,怎么也以大味为主?这属于反证法,当时就把别人搞哑了。

  随着深入西安的进程,冬子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喜欢吃辣椒,不仅仅用地域的出产就可以解释。因为四川与关中地区,地域物产差距太大了,但仍然酷爱着它。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不属于五味之一。它给人的感觉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进入中国才几百年。至今,有人把辣椒叫做海椒,就是说明,它是海外传来的。在西安,你就知道烧烤用的胡椒面是什么意思了,汉唐以来,把来自西域的所有特产,都在前面冠以一个“胡”字。因为,当时的西域人,我们都称之为胡人。包括胡琴、胡旋舞。

  假如传统的五味,涵盖了味道的主要成分,加入一种痛觉,痛觉其实也是触觉的一种,这就极大地掀开了饮食文化的层次。这就好比在三维的空间之中,突然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形成四维空间。

  这就好解释,一个外来物种,能够迅速风靡这个饮食大国的原因了。增加全新维度,对其它食物有了降维打击的可能。

  在这里,还有一些平常并不常见的主食,也是当地人日常的内容。比如小米,过去冬子记得,在爹爹家,曾经有一只八哥,会说些“你好”之类的话,也会念几个人的名字。它主要吃小米。而在这里,小米粥,成了大街小巷的早餐内容。还有大量副食,比如玉米面、苕和土豆等。

  从中国的食物名称上,可以看出对外通商的历史。冬子在城墙根下,碰到一位老师,大概六十多岁,据说是某中学退休的老师。冬子看着他正拿着一支长长的笔,沾上水桶的水,在地板上写书法。

  冬子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这位老者的某些风采,有引动像爹爹,所以就多看了一会。

  “年轻人,咋?喜欢?”老者戴着一幅厚厚的眼镜,回过头来,对冬子微笑。

  “不太懂,只觉得你写得好看。”

  那时是下午的阳光,温暖地从城墙外射过来,有一种亚光的金色调。老师停下了笔,与冬子攀谈起来。冬子并不懂什么书法艺术,但对美有直觉。

  “你觉得,哪里好看呢?”

  “说不出来,反正,让人舒服。”

  “对着呢。不让人舒服的是搞怪,艺术就是让人舒服的呢。”

  冬子觉得,这位老者好像爹爹一样,总能够说出一些隽永的话来,简洁而深刻,所以兴趣大增。“老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对艺术这样理解的。”

  “我水平不高,就是喜欢写字,写得对不对我不知道,但是,我写得舒服,你看得舒服,就对了。”他指了指城墙里面:“那里面有个碑林,是天下最好的字,我学不来。”

  一个老头谦虚得自然,平静得坦然,自有一番风采。

  “老师说得对,就像人们吃饭一样,不懂烹饪的人,也可以凭自己的口味,判断菜的好坏。”冬子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话出自然,就是好话。

  于是,话题就扯到吃上了。这位老师,介绍了食物的历史。其实,大部分外来物种,我们在起名字上,都给它们了区别。比如番茄、洋芋、海椒等。

  “一般来说,叫胡什么的,传入华夏就比较早,是西域地区,在汉唐时期过来的。比如我们把蚕豆叫胡豆。”

  冬子问到:“按这个道理,那胡椒,也是这样?”

  老者点点头,继续说到:“叫番的,就晚一些,一般是唐及以后传来的,甚至是宋明时期传来的。比如蕃茄,还有就是番苕。”

  “对对对,番茄也叫西红柿,也叫洋柿子。”

  “西红柿这种,别名中有洋的,就很晚了”老者说到:“番苕也叫红苕,比土豆稍微早些,土豆在我们这里,也叫洋芋。大概在明清时期,这两样东西传入中国被大面积种植,因为产量高,改善了我们的饥饿状况。到清乾隆时期,政府大面积推广这两种作物,导致中国人口迅猛增长。土地粮食产出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影响着政治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因素,倒不是什么帝王精明或者昏庸,主要是粮食的状况。所以,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粮食,尤其是主食,才是真正的皇帝。”

  听到这一串高大上但又新鲜的理论,冬子不由得肃然起敬。“老师,你是研究历史的吧?”

  老者神秘地一笑,摇了摇头。

  “历史还用研究吗?我不是搞历史的,历史就在我面前。”他回头指着城墙说到:“你看,这城墙虽然只是明代重修的,但它的位置,它里面的砖,护城河的坑,就是汉唐时期的遗存,里面夹杂着秦砖汉瓦,只要你留心,祖宗留下的东西,都在这里。”

  对啊,有人说,陕西这地方,只要掘地三尽,总能挖到文物。冬子笑到:“西安人,就活在历史中。”

  老头子也嘿嘿地笑了两声:“也活在现实中,其实是活在食物里。”也许他觉得这话转得太快,怕冬子不理解,解释到:“我们西安的传统小吃,很多就是活着的历史,祖宗给我们留一口饭,我们吃得踏实呢。”

  冬子虽然喜欢炒菜,但对这种把饮食文化拨得太高的论点,还有不太适应,他总觉得,按自己平生所学,历史最重要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老师,听说,这边搞建筑,稍不注意就会挖到古墓?”

  老者听到他对食物话题兴趣衰减了,就继续低头在地上用水写字,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着冬子。“那倒是,有个政法学院准备盖法学院大楼,结果挖出一堆古墓来。里面有一个高级大墓,你猜是哪个的?”

  冬子当然不知道,他静等老者把这首诗写完。老者写的是那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他把最后一句“云深不之处”的那个之字,拖出了长长的尾巴,像是一条羊肠小道一样,漂亮地夸张着,显得突兀,与整体配合起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俏皮。而最后一个处字,写的是繁体,方方正正的,很大很厚实。这最后两个字,飘与稳结合起来,让整个作品显得非常奇怪。而冬子欣赏的时间,大概有一分多钟,前面的字,就被蒸发得很淡了,整个作品,开始消失。

  老者看着它消失完毕后,才回应冬子到:“张汤,著名的法学家,正宗吧?他的墓上面,是新修的法学院,这传承,老不老?”

  老者此时并没有看冬子,只是看着了渐渐消失的地上作品。“但是,再伟大的法学家,也成枯骨朽土,如同这石板上的字,经不起阳光。”

  冬子知道,古墓挖出来后,必须马上保存。在容城东山脚下,就有三国时期的古墓,还出土过大量的铜镜、毕织品以及古人的骨头,当时,冬子还凑热闹,看过挖掘的现场。

  比如那保存得最好的铜镜,刚挖出来时还亮闪闪的,谁知道见了空气之后,很快,也就几分钟,它就发暗,最后成了暗绿色的东西了。

  “那什么东西,能够长久保持呢?”

  “食物,烹饪方法,味道在传承中养育后代,让后代记往祖先的喜好,记往他们的味道。所以,我们敬先人时,就把先人在世时最喜欢吃的东西,供奉在上面。先人走了,把味道留下来。我们活下去,为先人保留住那些味道。”

  老人家说完这句话,就收拾着他的东西,准备离开。此时太阳已经落下,城墙的阴影袭来,门洞里传过来一阵风,稍微有些寒气。

  护城河边有一些洋槐树,哗哗地轻响,往下一看暗绿色的河上,一点波纹也没有。

  冬子很喜欢跟这位老者说话的方式,因为不讲逻辑。很多事情你喜欢它,不是因为它证明了什么,而是因为心底某种直觉的舒适。这位老者所说的话,是不讲道理的,发散性思维,东一句西一句,像一个散漫的兔子,在草原上乱蹦,但那种跳跃性,很生动,就像他写的那个“之”字。

  晚餐时间到了,门洞内乘风飘来一些羊肉汤的味道,而护城河的另一边的树下,有两三位老头,正在试着他们的胡琴,好像有秦腔的调子,高亢与低沉零角度翻转,突然性与对比感,是秦腔的特点。

  也许秦人的性格就是这样,沉稳的日常与突然的爆发,完全没有过渡性预兆,从历史上看,他们是最能打仗的人,也许与他们的性格有关。

  冬子有一个疑惑,这个时间,他们过来,他们不吃晚饭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