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麒麟阁传 > 第105章 麒麟阁功臣

麒麟阁传 第105章 麒麟阁功臣

作者:淮左卧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22:32 来源:免费小说

  听闻病已重病,皇后思瑶忙领着众婕妤前往宣室殿探望。众人争相留在宣室殿伺候,最后思瑶与众人商议一番,决定每人轮流伺候一夜,白天都让琴棋照料着。

  几日后,少府梁丘贺、建章卫尉金安上同日病逝,病已痛失左膀右臂。亲自前往两府吊唁,哀痛欲绝。梁丘临趁机献上梁丘贺绝笔信,信中道:“微臣自负,侍奉陛下多年,自以为贤臣得明君,为人生一大幸事。今卜了一卦,自知大限之期不远,愿为陛下再尽绵薄之力!微臣常出入秘阁,为陛下出谋,已经荣幸之至,不敢再奢求什么身后哀荣。愿陛下勿为微臣赐谥号,更不必为微臣赐冢地,让微臣落叶归根!如果陛下执意为臣彰显功名,既有辱陛下名声,又使微臣死不瞑目,望陛下成全!”

  病已感慨道:“少府一生为朕出谋划策,常常出奇策,而世人不知,他这是要成全朕千古之名。历朝历代世人都以为明君在上,所以有盛世太平,其实是被假象迷惑了,明君的万世之功都是忠臣、贤臣、能臣齐心协力创造的,不只是君主之功,你明白吗?”太子刘奭忙点头道:“儿臣明白!”

  为成全梁丘贺,病已仅赐金百斤。心中思忖着迟早回报梁丘贺,于是命淮阳王刘钦留下,为梁丘贺送最后一程。

  又前往金安上府上吊唁,赐金百斤。金安上长子金常献上遗书,书中道:“微臣本匈奴人,蒙陛下不弃,又恩宠备至,四子皆当值宫中,家族当官者十余人,微臣感激涕零,无以为报。今病情急重,恐不能再侍候陛下了。陛下知遇之恩未报,微臣不敢再求陛下赐号赏坟,望陛下不要再给微臣赏赐,让微臣走得安心。”病已湿了眼眶,叹气道:“金家一门忠义,是世人楷模啊!”

  不久病已再度命群臣商议麒麟阁事,御史大夫于定国上奏道:“陛下,如今丞相空缺,无人总览朝政,辅佐陛下,这件事只怕不好办。”病已欣然点头,命群臣商议丞相人选。群臣齐齐举荐于定国,于是以于定国为丞相,升太仆陈万年为御史大夫,执金吾丙显为太仆。

  群臣商议麒麟阁事,于定国先上奏道:“陛下,故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功劳巨大,先率军平定桑弘羊叛变,又有安邦定策之功,后又平定霍家叛乱,应该入阁!”群臣纷纷附议。

  病已想起庭令张贺、侍中骑都尉张千秋、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侍中张延寿、张彭祖相继去世,感伤道:“张家一门忠烈,张车骑应该入阁!”

  御史大夫陈万年接着道:“启禀陛下,故丞相博阳侯丙吉有阿保之功,又有安邦定策之功,且曾平定诸霍之乱,辅佐陛下多年,群臣称赞,百姓享福,该入阁!”群臣齐齐附议。想起丙吉对自己视如己出,病已哽咽道:“说得对,丙丞相对朕有厚恩,对社稷有大功,当入阁。”

  太常杜缓起身道:“启禀陛下,故宗正阳城侯刘德曾参与平灭桑弘羊叛乱,又有安邦定策之功,且曾平定霍禹叛乱,应该入阁!”群臣附议,病已想起刘德这些年辅佐之功,欣然点头道:“刘宗正也应该入阁!”

  宗正刘丁接着道:“陛下,故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平定益州蛮夷叛乱有功,又首告桑弘羊叛乱,且安邦定策有功,也应该入阁!”病已想起杜延年为人谨慎而谦逊,多次抚慰霍光,叹气道:“如果没有御史大夫,先帝早就不在了,朕也不可能承继大位,也该入阁!”

  光禄勋郭广意接着道:“陛下,故大司马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曾出击匈奴有功,又安邦定策,剿灭诸霍叛乱,也应该入阁!”群臣附议,病已准奏。

  卫尉许舜接着道:“陛下,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曾多次北击匈奴有功,俘虏匈奴西祁王,又安邦定策,接着平定武都氐族叛乱,又平定羌族叛乱,功劳甚大!微臣以为他虽然是后将军,但也有资格入阁!”群臣附议,病已叹气道:“后将军定国安邦有功,应该入阁!”

  太子太傅萧望之上奏道:“陛下,前丞相高平侯魏相辅佐陛下谋诛霍氏,多次劝慰陛下弭兵止战,无论为国,还是为民,都有大功!且任相期间,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平理冤狱,打压不法豪强,宽赋税,省诸用……微臣以为魏丞相是古今贤明之臣,应该入阁!”

  病已感慨道:“可惜魏丞相走得太早了,年仅六十五岁就离开了朕,未能见证万国来朝盛世!应该入阁,确实应该!准奏!既然你们都举荐了,朕也举荐几个人。一是故少府梁长翁,为朕谋划内政外事,又谋诛诸霍之乱,堪称良佐。如果没有他,朕早就死在乱兵刀下,社稷早就覆亡!二是太子太傅萧长倩,多次为朕谋划四夷事,平定西域,征服匈奴;又筹谋内政,谋诛霍氏,有先见之明,功劳巨大!”群臣纷纷附议。

  萧望之忙谦虚一番道:“陛下,梁少府有大功于江山社稷,他可以入阁,微臣功劳浅薄,不敢入阁!”病已笑道:“不必谦虚,应该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朕的宗旨!另外,还有典属国关内侯苏祭酒!苏祭酒被困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忠心可昭日月,堪为世人楷模!不仅展示了个人宁死不屈的气概,也彰显了我大汉国威!如此忠义之士,如此忠贞不二的节操,岂能不褒赞?”群臣纷纷附议。

  丞相于定国趁机问:“陛下,已经十人了,是否还要添加?”病已思忖许久,叹气道:“再加最后一人:霍氏!”群臣大惊,纷纷面面相觑。病已接着道:“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辅佐三代,先是平灭桑弘羊叛乱,又有安邦定策之功,功劳在众人之上。虽然他的夫人毒……了皇后,他的儿子和女婿又阴谋造反,但过是过,功是功,朕不会因为霍家的过磨灭了大将军的功!让大将军入麒麟阁,为天下楷模,受后世亿兆人敬仰!”群臣纷纷高呼:“陛下圣明!”

  数日后麒麟阁悬挂十一幅画,栩栩如生。为首的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因功劳最大,又不善教妻育子,病已恐时人议论,命画师著姓不名,既效仿赞拜不名故事以示恩宠,又警示后人以霍家为鉴。其余人依次为大司马卫将军宣平侯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关内侯苏武。十一人都有大功,且忠心辅佐,画像悬挂,以示表彰。

  不久病已领着群臣前往麒麟阁观看功臣画像,感慨道:“麒麟阁功臣只剩太子太傅了,可叹啊,可惜!后世之臣如果能像画像上的功臣一样做个忠臣、贤臣、能臣,天下何愁不治?”

  萧望之趁机道:“陛下,如果要实现这个宏大愿望,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整肃吏治!如何整肃吏治?三个办法:一是年年派七府巡查天下,有功记簿,有罪立罚;二是官员三年一调,然后派使者彻底清查账册,有功则赏,有罪必罚;三是让百姓匿名监督,有罪必诛,有功必赏。”

  群臣议论纷纷,淮阳王刘钦兴高采烈道:“父皇,儿臣觉得太傅这个主意真好,是万全之策!皇兄,你觉得呢?”太子刘奭摇头道:“天下郡国近百,诸县上千,如果按照太傅所得做,天下官吏都要骂娘了!官员是朝廷镇压叛乱的根本,也是朝廷统治的根基,如果官员与朝廷不一心,大汉就危险了!”刘钦皱眉道:“皇兄这话不对,朝廷统治的根基是百姓,不是官员!”二人争执起来,群臣也莫衷一是。

  病已望着太子暗暗叹息,又对刘钦投以赞许的目光。为平息争执,病已摆手道:“不必争了!今日是来瞻仰功臣雄姿,不是来议事的!有事将来再议,都不要再提了!”

  外患解决,内忧平息,大汉文化开放,百家学术齐鸣。光《礼》就新出现了三家,分别是戴德的《礼记》八十五篇,戴圣的《礼记》四十九篇,庆普的《礼》等。其中戴德和其侄戴圣又被称为“大小戴”,其《礼记》也被称为《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三人都是后苍的弟子,与萧望之、匡衡都是师兄弟。

  该年三月,病已听闻各地官学不一致,十分忧心,召来文武百官和众博士。病已半喜半忧道:“如今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不是什么坏事,朕全力支持。但作为官学,南北不一,东西各异,将来依什么标准取仕?所以官学必须统一,定个标准出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太子太傅萧望之上奏道:“陛下,如今各地官学各异,或文本不同,如《尚书》今古文之争;或注解各异,如《春秋》三传等。其中光《礼经》就有十多种之多,致使官学混乱。要想统一官学,必须先分辨是非,明白异同,再择优而选,让天下士人心服口服!”群臣附议。

  病已大喜,召集群儒前往未央宫殿北石渠阁讲解五经异同,确立五经统一官学样本。参加经学会议的有《诗》家淮阳中尉韦玄成、博士张长安、博士薛广德等,《尚书》家太子少傅周堪、博士欧阳地余、博士林尊、博士张山坿、谒者令假仓等,《礼》家博士戴圣、舍人闻人通汉等,《易》家博士施雔等,《春秋公羊传》家博士严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显等,《春秋谷梁传》家议郎尹更始、待诏刘更生、周庆、丁姓等。

  病已和太子刘奭、淮阳王刘钦亲临,命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会议。萧望之奉命道:“诸位同僚、博士,陛下有旨,命本官询问三十个问题,以辨经文异同,诸位都可以根据问题相互诘难,一辩真伪!第一个问题,《经》云:‘宗子孤为疡’,那么什么是孤?”

  闻人通汉上奏道:“陛下,微臣的师父说男子二十行冠礼,未行冠礼就去世的,被称为疡和孤。”

  戴圣大笑道:“舍人这话不对。你的意思是男子只要行了冠礼,死后就不称为疡和孤。可据在下所知,做了别人宗子者,父亲虽在,仍然要称为孤。而且阁下所说的行了冠礼者,死后不称为孤,并不符合古礼!《曲礼》云:‘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孤子当家,自然指成年男子。行了冠礼者也被称为孤,舍人怎么解释?”

  闻人通汉不慌不忙道:“父母亡,孝子不忘亲,有父母与无父母者衣服自然各异。《记》记载:‘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父母段,冠衣不纯采。’父母去世,孝子当然不能穿纯彩的衣服,之所以称为‘孤子当室’只是为了区别衣服罢了。”

  “哈哈,舍人这话令人不解,古人说‘子亡父母,年近百岁,仍称孤不断,并非为了区别衣服,这话怎么解?”

  闻人通汉惊慌道:“古书记载,二十行完冠礼就不能称孤。之所以称孤,只是父母去世而已。父母刚逝,子近百岁,虽年老,不得不称孤。”

  戴圣不屑一笑道:“舍人前后矛盾,不足采信!”众人多附议戴圣,病已也觉得戴圣所说有理。

  萧望之笑道:“第一个问题已经议完,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主意。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关乎继承合不合法,关乎百姓会不会产生纠纷,当然也与第二个问题有关!第二个问题是: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小宗有嫡子,是否该绝父祀以继大宗?”

  闻人通汉刚才略输一筹,疾声道:“微臣以为大宗绝嗣,这是天道,父嗣不可绝,否则便是不孝!”戴圣笑道:“这话不对,自古以来,大宗不可绝,此为大孝!否则如果君王为大宗,天下无嗣,岂不是要大乱?”

  病已笑道:“戴博士说得对!大宗不可绝,否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天下大乱,盗匪横行,百姓如何自保?接着议吧!”

  会后由黄门侍郎梁丘临整理,有《诗》议奏十二篇,《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易》议奏十篇,《春秋》议奏三十九篇,《论语》议奏十八篇。病已又下诏增立故少府梁丘贺《易》、长信少府夏侯胜《尚书》、博士夏侯建《尚书》和《春秋谷梁传》博士,并封周庆、丁姓等研究《春秋谷梁传》者为博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