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武侠 > 武侠之我能看到好感度 > 第10第31章 怀璧其罪

武侠之我能看到好感度 第10第31章 怀璧其罪

作者:小红狐珞珞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12-26 11:15:12 来源:爱上中文

荆山是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更是花岗岩遍布,一个个巨石杂乱排列,其中一处形成了面积近20平的洞室,这就是着名的“卞和洞”,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发现了稀世宝玉和氏璧。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誉。淮河流贯县境东南,涡河、芡河在此入淮,206国道和蚌(埠)阜(阳)公路过境。怀远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有卞和洞、白乳泉、启王庙等历史文化古迹,更有着一座荆山——那里曾经发掘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和氏璧。

卞和洞,和氏璧被发现的地方

荆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左脚。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后来秦王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卞和与他的和氏璧影响了中国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华玉文化。

还有一种说法是: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南漳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78公里。“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岩之南面隔河对岸有个尖顶圆形山包,名“凤凰台”。先秦文献记载,公元前700多年,“玉印岩”附近住着一个石匠的后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劳动时,常见一对凤凰落在凤凰台上,鸣叫三声之后,或飞入岩中,或高翔北去。卞和听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也听爷爷讲过石头的类型和宝石的特征,于是,他仔细观察凤凰入洞的动向,终于发现凤凰从千山万水之外衔朱砂在此填玉,卞和便将一块与周围不同的石头凿取抱回让爷爷看,爷爷惊叫地说:“这是一宝石。”全家商议把它献给楚王,让楚国声名远扬。然而一次、二次献宝,都被玉尹说成顽石,以欺君之罪先后被楚厉王、楚武王下令刖去了他的双足。第三次献玉感动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为“和氏璧”,封和为零(陵)阳侯,卞和不受,说:“宝玉面世,吾愿足矣。”这一稀世珍宝,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绎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诸如:“赤山宴会张仪蒙冤”、“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其制为“传国玉玺”等[1]

历史记载编辑

西汉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习文昭手绘传国玉玺(据说是王莽时期的帝王玉印)

习文昭手绘传国玉玺(据说是王莽时期的帝王玉印)

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历史沿革编辑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