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导演万岁 > 第817章 柯里昂先生犯了一个错误第818章 八大电影烁烁生辉!

《华盛顿邮报》在称赞了《奔腾年代》之后,突然指出这部电影存在了一个缺点,不仅让我为之一惊。

我之所以吃惊,不是因为对别人指出我的电影中间存在着缺点而不悦,而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说道这一点上是,语气十分的尖锐,竟然连续使用了三四个感叹号。

《华盛顿邮报》在美国的影响力众所周知,对于报纸上用粗字体印出的这句话,我睁大了眼睛。

但是当我看到下面隔段的一句话的时候,不仅莞尔一笑。

原来,在下面接跟着的一张图片的下面,这片评论文章写出了《奔腾年代》存在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柯里昂先生犯了一个错误。他让乔治成为了追星族而不是国王,英国人肯定会因此而找美国人麻烦的。我感肯定,这张照片,是乔治五世所有照片中,最让人发笑的照片。”

而在报纸上刊登的那张照片上,乔治五世站在我的身边龇牙咧嘴挥舞着手臂,脸上的表情似哭还笑,十分的搞笑。

众所周知,作为国王,而且是英国的国王,乔治五世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英国皇室,还存在着专门负责礼仪的相关人员,专门对皇室的行为进行训导和监督。因为乔治五世的言行不仅仅只代表他个人,更代表着英国这个国家。英国人在这一点上极为看重,而《华盛顿邮报》上刊登的这副实在是让人过目不忘。我都不敢想象,如果这张照片被刊登在英国的报纸上面,那些保守、刻板的英国人会有什么反映。

《华盛顿邮报》接着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读解。而且语气十分地调侃。

“这样的一张照片,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自然是柯里昂先生的这部电影十分的优秀。实际上,柯里昂先生的每一部电影的首映式,观众疯狂地行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照片说明的第二个问题,可能和柯里昂先生的电影没有多少关系了,那就是:没想到乔治五世竟然还有如此人性、可爱地时候。”

“长期以来。英国国王给我们的印象,是阴郁的,是没有生气的。甚至是极度刻板的。一提到英国国王,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挂在墙上地那一张张冰冷地油画。但是乔治五世陛下让我们看到了英国国王极为人性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有喜怒哀乐。”

“更重要的是,乔治五世陛下在经济危机这样的恶劣形势下的到访。用他的微笑、生动的表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在这样的一个空前黑暗地时刻,我们就需要民众像这样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之下麻木地毫无表情地生活。”

“这张照片也表明了,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也不关是一般的民众还是高高在上的英国国王,他们对没有被经济危机吓倒,恰恰相反,他们还有直面生活地勇气。”

“有这勇气在。美国就会像《海上钢琴师》中1900手地那样,在坚守中看到光亮,而我们的这个世界,最终会以罐头冲刺地速度,冲向光明的未来!”

我不得不佩服《华盛顿邮报》写这篇评论的记者。他不仅仅单单停留在报道《奔腾年代》是如何获得民众欢迎的情况。更是从中挖掘出了深厚的东西来。

这样的一张照片。如果换成一般的记者,他们很有可能会写出一张纯粹娱乐性的报道。并在乔治五世搞笑的表情大作低俗文章。但是这个记者没有,他挖掘了背后的闪光点,并把这个闪光点放大了之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想象,读者在看到这样的文章之后,肯定会报之以一个坚定的微笑。

作为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将《奔腾年代》的评论文章放在了头版头条,这样的待遇,在好莱坞电影界是很少出现的。

特别是《华盛顿邮报》,刊登的那张乔治五世的照片更是成为了美国民众的热议的话题。

各大广播台也纷纷对此做了报道,很多更是把民众的声音把他们看到这种照片的感受原封不动地呈现了出来。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从早晨六点钟就开始开设了专门的访谈节目打算持续二十四小时讨论《奔腾年代》,这一下,他们可算是下了大手笔,不仅请来了美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内的学者,更是在全国各地派遣了记者随即对观众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

而乔治五世的那张表情高兴的照片,成为了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看到乔治五世这样的表情,我没有觉得这位国王的形象会因此而打折,恰恰相反,这张照片让我对这位国王产生了好感。像他们这样的人物,尤其是英国的皇室,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太单薄了,一点都不丰满。这一次,我觉得我看到了我平时看不到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之下。”

“我觉得乔治五世会成为联系英国和美国的一个桥梁。这几年,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不是很理想,时常会产生某种争斗,而在经济危机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的不是国家之间的这种争斗,而是相互的配合,需要我们相互帮助,这样才能走出这条漫漫长路。我很喜欢乔治五世,我觉得他是一个比以往的英国皇室更加让人感觉亲近的人。”

“我要嫁给他!他太可爱了!”

“你不知道,我的孙子也经常做出这样的表情,每次看着孙子笑,是我这个已经80岁的老人最高兴地时候。欢迎乔治五世陛下来到美国。美国欢迎他!”

从广播里面播放出来的这些普通民众的话语。基本上没有人说乔治五世这实在败坏英国形象的,相反,这位英国国王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想不到地获得了美国民众的空前欢迎。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他是打死也不会预料到的。而民众对他地这种欢迎的态度,也必然会对他的访问带来工作上地极大好处。

除了对乔治五世发表感想。民众谈论最多的,自然是《奔腾年代》和罐头。

“罐头是我的最爱!在我的房间里面,到处可以看到它的海报。我已经买到现场观看罐头比赛的票了!排了整整三天的队!幸福!真是太幸福了!我妻子已经怀孕了。我打算等孩子生下来,就叫他罐头!”

“我在赛马这一行干了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匹马比罐头还要优秀,比罐头还要美!虽然他又丑又矮,但是在我地眼里,任何纯种赛马都没有罐头漂亮!它是赛马中地国王!真正的国王!”

来自美国各地的民众,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其中来自洛杉矶的一个人的话。让我听了之后。很是感动。

“我原来是一个小店主,在今年十一月,我的店铺倒闭了,所有的积蓄都化为泡影,而且还欠下了十几万美元的债,债主逼迫我一定要在一个月内偿还,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不可能地事情。所以我的房子、车子,全都被收走了。当我带着家人在垃圾场安身的时候。看着家人那一双双泪眼,我真的想找个地方用一把枪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样就彻底解脱了。我买了一把枪,准备揣着枪到一个海边找个地方完成任务,在自杀之前。我想喝一杯酒。让我走进酒馆地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围着电视,在电视里面。正在举行一次赛马比赛。”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罐头比赛。之前我对赛马这种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天,酒馆里很多人都站在电视机面前观看,当时酒馆里面很安静,死气沉沉,当罐头出场地时候,很多人都嘲笑这样的马竟然也能进入赛马场。”

“在荧屏中,和那些高头大马站在一起,罐头看起来是那么地小,它低着脑袋,全很的皮毛一点都没有光泽,而且腿似乎还有些瘸。突然,我觉得,这匹马这么像自己,不起眼,看清来可怜得要命,几乎没有什么前途。”

“但是后来,出人意料的情况出现了。在那场比赛中,罐头低着脑袋死命奔跑,竟然把那些高头大马全都甩到了后面!当它冲过终点的时候,酒馆里所有人都发出了欢呼声!那是从股市崩溃之后,我第一次在酒店里面听到那么兴奋的欢呼声!当看着矮小的罐头冲过终点的瞬间,我哭了。真的,我哭了。连这样的一匹马,都能这么勇往直前,我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我有力气,有经验,有能力,更重要的,我是个男人!我的面前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如果我退宿的话,那就证明我的确是匹劣马。”

“我对自己说我不是劣马,我要像罐头一样活!像罐头一样在人生的赛道上奔跑!酣畅淋漓地奔跑!这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干的事情!和生活相比,和家人相比,磨难算什么呢!?”

“在那个酒馆里,我笑了。我擦干眼泪,退了枪回到了家里。当我回家的时候,在家门口看到了我的两个孩子,他们站在垃圾堆上等着我,满眼的期待。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我自杀了,等待他们的将会有多么苦难的生活。”

“第二天,我就去找工作了。现在我在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干得很卖力。我知道如果我一直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总有一天我会带给我的家人幸福的生活。”

“我要感谢罐头,那匹在我心里永远都是第一的马,它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它让我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

“昨天晚上。在洛杉矶大广场,我看了《奔腾年代》,对于这部电影,我觉得用任何称赞地话都是徒劳的。柯里昂先生的电影,永远都是那么振奋人心,永远都让你在观看了之后。重新发现生活,重新认识生活,重新思考生活。我希望柯里昂先生希望梦工厂永远都拍这样的作品。我们需要它!世界需要它!”

“我知道今天是罐头最后也是最艰巨的比赛。我也知道它的对手是多么地强大。但是我要对它说。罐头,不要计较什么结果,你只要尽力去跑就行了,在我们心里,在所有美国人的心里,你是最可爱的赛马,你是最优秀地赛马!”

这个洛杉矶人的话。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面对这样的民众。这样的观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之前很多人都跟我谈过电影的拍摄问题,马尔斯科洛夫就不止一次地拍着我的肩膀给我建议:“安德烈,以你的水平,以你在好莱坞地号召力,以你在观众中间影响力,如果你拍摄一部纯粹地商业电影,纯粹的娱乐电影,绝对会赚大笔大笔的钱!你看看有些导演。一年拍个七八部,有的同时拍两部赚钱赚得多了去了!”

马尔斯科洛夫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很大的惋惜,他认为我不拍那些商业娱乐片,真是巨大的票房损失。

但是每次听到他与此类似的话。我都会一笑了之。

我知道他的话有些道理。我也知道如果我像西席.地密尔那样投资拍摄大片,赚地钱肯定比现在的多得多。我更知道。如果一年拍摄个七八部电影,或者是两部电影同时开工的话,梦工厂的利润会比现在优厚得多。

但是我不会那么做。

为什么?为什么有钱不赚!?

也许,在马尔斯科洛夫、山姆.华纳这些人看来,我放着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竟然不利用,简直就是暴殄天物,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但是我地想法和他们地不一样。在他们那里,电影和票房几乎可以画上等号,一部电影能不能赚钱,是这部电影能不能被拍摄或者获得多少投资的先决条件。

考虑电影地经济利润,这无可厚非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如果只是把电影看成是赚钱的工具的话,那是未免也太可悲了,未免是对这门第七艺术的最大的侮辱。

电影除了赚钱之外,总应该有点作用,哪怕这种作用不是很强大。

电影,应该不光光让人看完之后哈哈一笑就抛到脑后,他应该让人在从电影院出来之后,能够思考那么一下,哪怕很浅显,也是必须的。

电影应该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是我的最朴素的想法。

所以,面对着马尔斯科洛夫那样的话,我总是报之以一个微笑,然后坚定地做着自己早已经定下来的事情。

我把这个,看成是一个真正的有良心的电影人应该做的事情。

而广播里的这个洛杉矶人,普通的一个老百姓,对于我以及梦工厂人的称赞,在我看来,是比获得哈维奖还要高的肯定和奖励!

不放弃电影的责任和艺术性,如今已经成为融入梦工厂每一个人血液中的意识,我也很高兴看到这种想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人所接受。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正是因为带着这种想法投入到拍摄工作中,我想梦工厂才能在观众的心目中,地位那么崇高,让他们一提到这个名字就内心激动的原因吧。

除了nbc,身为美国最大的广播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在这一天的广播中推出了重点节目。他们除了像nbc一样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奔腾年代》的访问之外,更是安排了很多专业的赛马师畅谈今天的赛马比赛。

全美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最有影响力的广播台,这些媒体上面对于《奔腾年代》一片叫好声,但是我更乐意看看洛杉矶的报纸。

因为在我看来。其他地那些报纸,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洛杉矶的报纸,更关注的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些媒体地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他们评价一部电影时候。某种程度上对电影进行艺术的探讨。

我更想听一听我地那些好莱坞同事们,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是如何看待的。

首先被我拿到手里的。是《洛杉矶时报》。在这张报纸的头版,是一篇长长的文章,而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地时候,我顿时愣了起来。

《洛杉矶时报》开头地这片文章,篇幅很长,一般文章能够登在这个位置的,作者在好莱坞肯定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一次。显然也不是例外。不过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人,竟然是好莱坞的荣誉市长约翰尼.格兰特。

在好莱坞,很多电影人都十分喜欢写电影评论,这不仅可以公开地进行电影方面的探讨,更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比如我,比如格里菲斯,比如埃德温.波特。

当然,如果是这些人的名字出现在了这一期《洛杉矶时报》地头版上面。我也许根本不会觉得意外,因为埃德温.波特这样的人,虽然不太喜欢抛头露面,但是如果遇有十分优秀的电影,他们同样会动笔的。

可格兰特竟然也写电影评论。多少让我哑然失笑。因为自从我进入好莱坞之后,就从来没有看到过格兰特怎么动过笔。

不光光是我。估计很多好莱坞电影人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之后都会满脸笑意。

不过如果你认为格兰特写不好影评或者是他对电影方面地见解和其他电影人或者是影评家比起来有所差距地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格兰特不写评论,不代表他写不好。事实上,作为好莱坞的荣誉市长,格兰特见证了好莱坞电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全过程,对于好莱坞电影,估计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的了。

这一次,《奔腾年代》竟然能把格兰特都给弄出来了,也算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部电影的威力。

“我绝对是这部电影最早的一批观众。前一段时间,当《奔腾年代》首映的时候,洛杉矶的报纸上曾经有一张照片,照片上面刚刚审查完这部电影的法典执行局的成员们出来的时候全都是眼圈红红的。事实上,我要说的是,那天出来之后,我们中间大多数的人嗓子都哑了。那是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喊哑的。”

“在法典执行局,让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安德烈.柯里昂的电影。普通电影过来送审,法典执行局的成员们总会有缺员,但是每次安德烈.柯里昂的电影过来送审,整个放映室绝对座无虚席。”

“毫不夸张的说,在好莱坞,比我熟悉安德烈的人,没有几个,他电影也是我的最爱。虽然之前我看过了他的很多电影,但是这一次,我要说的是,他带给我的震撼和惊奇是全新的,是让人怦然心动的。”

“《奔腾年代》的主角,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三个男人,但是众所周知,它的主角,是罐头,一匹又丑又矮的赛马。在好莱坞,以动物为主角电影有过,但是《奔腾年代》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

“以一匹马为纽带,进而展现出三个男人各自的人生故事,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过灾难,但是却因为这匹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希望。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他们可能会把目光集中在马上,他们可能会把赛马的过程拍摄得一波三折,激动人心。这样的一部电影,也能会很吸引人,也可能会卖出不错的票房,但是意义不大。更优秀的导演,可能会把视线放在电影中的人物身上,挖掘人物身后的故事,这样地电影。显然在艺术性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但是也只能算得上不错的电影。但是安德烈.柯里昂不会停留在这一点,从一匹马出发,他最后的目光放在了整个美国社会上面,放在了一个时代上面。整个美国都出现在他的镜头中,电影中出现的那一张张黑白照片。和照片一起出现的旁白,会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安德烈.柯里昂,是个目光深刻地人。是个怀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救赎感的人。这可能是他和其他地好莱坞电影导演完全不同之处。他是好莱坞电影人中间的异数,一个电影教父,电影牧师。他明白现在的美国处于怎样的一种灰心和失望的境遇之中,他明白如果我们如果沉浸在这种情绪中不可自拔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他要用他的电影,给我们带来光亮,给我们所有的生活带来希望,让我们可以昂起头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这样地一个人。他是我们美国社会和公众地真正的良心!”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安德烈在这部电影中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突破,那就是在观众观影心理方面。提到电影的心理问题,我们可能会想到希区柯克,然后会想到霍华德.霍克斯,但是实际上,在好莱坞很多导演在这方面都堪称一代大师。安德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罐头出场的那一连串的镜头记忆深刻。浓雾地北京,嗒嗒嗒的声音,还有画面的静谧对比和慢镜头剪辑。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出来的效果堪称镜头经典!我在观看这个片段的时候,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好莱坞缺少这样地镜头,而这样地镜头我想即便是希区柯克也只有赞叹的份。”

“而在电影地构图和场面调度上面。安德烈早已经被好莱坞电影人奉上了神位。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那么的流畅。那么的自然,美得让人窒息。《奔腾年代》这部电影比起安德烈之前的其他电影,在这方面显示出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大气,更加的纵横捭阖,更加的炉火纯青。比如电影中有那么一个镜头,史密斯叫了一个骑手训练罐头失败之后,他掉头转身,在他的深厚,罐头被很多人拉扯着、挣扎着,而在他的前面,布拉德正在和一帮人打架。整个镜头,十分的大气,景深镜头和摄影机本身的运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洞悉的效果。整个镜头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布拉德、罐头和史密斯。史密斯站在中间,布拉德和罐头分在两边,构图上是古典主义的,但是挣扎的布拉德和罐头与站在中间伫立不动的史密斯之间形成的那种强烈的动静冲突,不仅仅是在构图上有了一个鲜明的视觉冲击,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通过这个镜头,安德烈把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个人的挣扎、个人的无奈,把那种宿命式的生活方式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面对这样的一个镜头,我想不仅仅那些研究电影的专业学者能够体会出来,连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同身受。因为电影上面反映的,就是他们的人生!就是他们自己!这,才是电影杰作!这,才是伟大的电影!”

“在电影配乐上,《奔腾年代》也算是有所突破,确切地说,这部电影是在创新。众所周知,梦工厂是有声电影的发明者,在电影声效上面,好莱坞其他的电影公司很难能够和梦工厂相抗衡。安德烈的电影,从《勇敢的心》开始,音乐就充当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参与了电影意义的构建。在后面的一系列的电影中,安德烈的电影配乐是相当有分量的,也是凸显在画面之上的。”

“但是在《奔腾年代》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在安德烈的电影中往往成为一个系统的电影配乐却突然之间退居到了幕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出席的音乐都没有像之前那样引起观众的注意,而是变成了不被听见的音乐。”

“不被听见的音乐,这个概念是我个人的独创。我认为,在电影中的配乐和在演奏厅听到地配乐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电影的视觉和叙事是第一性的。我们看电影,看的是画面,是故事,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地配乐往往似乎以某种方式脱离了观众的感知,也就是说音乐实际上是播放出来的。但是因为电影地画面,你的潜意识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观众过分沉溺于电影的情节之中。而忽略了图像与声音、音乐与叙事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认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电影音乐最好能够保证和画面的极度融合,好的电影音乐,就是不被听见地音乐,是不为人所注意地音乐。”

“要达到这个要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这要求导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感悟力。而在《奔腾年代》中。安德烈用他的天才做出了一个证明。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配乐都恰打好处,既没有抢了画面的戏,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和画面融合在一起,十分融洽地烘托了气氛、表现了画面所要反应的主题,这样的电影配乐是炉火纯青的标志,放眼整个好莱坞,能做到这个程度地人。寥寥可数。”

“另外,我想让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奔腾年代》的叙事结构了。多线的叙事结构,之前在斯蒂勒先生的《帝国旅馆》中也曾经出现过多线地结构,而且十分地恰到好处。让人为之惊叹。但是和柯里昂先生的《奔腾年代》中地分线叙事结构相比。《帝国旅馆》显然没有《奔腾年代》那么的圆润,那么的完美。”

“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对福特车的介绍,再到后来霍华德、史密斯、布拉德的相继出场,都一气呵成,贯穿其中的,是三个人物的独特的精神生活。虽然这三个人看起来有所不同,身份、地位、年龄也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都经历过磨难,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安德烈就是通过这一点,完成了整部电影,将看似纷繁的事情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奔腾年代》又是一部杰作,而且将是部永远留在电影史册上的杰作。这部电影绝对会成为美国民众在这个黑暗而艰难的时候,最有利的武器,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强劲的动力!”

格兰特的这篇文章,让我看了之后大为惊叹。

我从来没有想到,平时嘻嘻哈哈的格兰特,竟然在电影上面有如此深的造诣,不光光是我,我想这篇文章绝对能震撼整个好莱坞电影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位好莱坞荣誉市长的魅力。

格兰特的这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奔腾年代》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观点独特,思考问题极有深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市长,一个并不是亲自参与电影拍摄、制作工作的人,格兰特在电影理论上有很少的造诣。

别的不说,光他在文章中说得那个“不被听见”的音乐,就让我彻底目瞪口呆了。

要知道,在电影史上,有一种电影音乐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统治了好莱坞,而且从来没有被人们抛弃过,这个理论,名字叫做“听不见的音乐”理论,内容几乎完全和格兰特的想法一样。

“听不见的音乐”理论,成为了后世好莱坞电影配乐界的一个《圣经》,这个理论从来没有倒下过,对好莱坞的电影配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像。

要知道,历史上,这种理论知道1936年才被.伦敦提出来!

约翰尼.格兰特竟然提前了年!这不能不让我感到万分的惊讶和震撼。

格兰特的这篇文章,力透纸背,让我拍案叫绝,而其他的洛杉矶报纸上面,对《奔腾年代》的评论也是十分的热闹,不过都没有格兰特的这篇文章那么的深刻。

总体说来,《奔腾年代》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和极大的喜爱,它不仅仅以电影的艺术性感染了很多人,更是因为电影本身透露出了那份永不放弃的精神,而在美国民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可以说,在1929圣诞电影档期的最高峰档,稳稳地占据了首席的位置。

不过。除了《奔腾年代》之外,在14号首映地,还有其他电影公司的几部电影,它们的影像虽然比不上《奔腾年代》,但是却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不得不提的。也是之前让人们觉得唯一可以和《奔腾年代》叫板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那部由西席.地密尔导演地《巴比伦》,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制作,加上西席.地密尔本人的名气和米高梅电影公司地大力宣传。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自然引起了很多电影人的评论。

“西席.地密尔还是那么的迷人!在他的电影里,你总会看到那份激荡和宏大。这是西席.地密尔成熟了之后的一个显着的特点《巴比伦》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十几年前格里菲斯拍摄地那部《党同伐异》,一样地大场面,一样的激荡人

“地密尔无疑是好莱坞最优秀的导演之一,他的这部电影也可以算得上是杰作,但是它比不上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的那种深刻。也缺乏《奔腾年代》的巨大的感召力和对于世界的思考。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大片,一部经典地大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针对地密尔的这部电影的评论,语言虽然有些尖刻了些,但是基本上都说了实话。

西席.地密尔的这部电影,本来就是想做成一部大片,所以和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相比,显然在厚度上不够。

“地密尔地这部电影,虽然投资比他地上一部电影《芝加哥》大,但是没有《芝加哥》优秀。没有《芝加哥》的那份迷人地历史气息,这部电影,场面宏大,但是却让人觉得有些虚假。地密尔实在重复,重复着他的大片模式。但是现在这个模式在他手里显然有些渐渐落入窠臼了。电影很好看。有战争,有**。有爱情等等等等,但是却没有一个潜伏在影片深处提领中心的神。这样一来,他的这部电影就有些散了。”

“除了在艺术性不足之外,在其他方面,《巴比伦》都是不错的,它是一部成功的大片,而且票房绝对不错。”

约翰.福特对地密尔这部电影的评价很是简单,但却入木三分。

西席.地密尔的《巴比伦》,和我预想中的一样,依然是大片,却丧失了他在《芝加哥》中的那份独特的历史感而沦为了靠场面、投资充起来的纯粹的视觉盛宴。

在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人几乎没有多大的分歧。

不过对于约翰.福特导演的《战神》,好莱坞电影人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福特先生的这部《战神》,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一部西部片,虽然这部电影中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因素。整部电影,十分的紧凑,人物刻画很到位,尤其是里面的那种悲凉的气氛的烘托,西部片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可以说,福特先生在这个领域依然是第一人,这个位置别人震撼不了,迄今为之,唯一能够让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感到巨大压力的只有一部电影,那就是是安德烈.柯里昂的《与狼共舞》。”

维克多.弗莱明对约翰.福特的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波特.李却并不这么想:“约翰.福特的这部电影和西席.地密尔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和好莱坞众多电影相比,绝对是不错的电影,但是如果和自己以往的电影相比,显然是滞后的,是倒退的。正如西席.地密尔的《巴比伦》走不出《芝加哥》形成的高峰,约翰.福特的《战神》也走不出《西部狂沙》的影子。对于这些优秀导演来说,我要告诉他们的是:难道你们要在自己形成的套路里过一辈子吗!?该创新了!”

波特.李的这篇文章,绝对是入木三分,极端的尖锐。

对于西席.地密尔和约翰.福特来说,也的确该到了创新的时候了。

西席.地密尔是老导演,约翰.福特也是老导演,虽然他们的电影和一般的好莱坞电影相比十分的优秀,但是观众总觉得有些审美疲劳了。

不过对于华纳电影公司的弗里兹.朗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作为一个今年才进入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作为一个在欧洲已经大有名气并且还在嘎纳电影节上领过奖的人,弗里兹.朗的资历很难说的清楚。一方面,在好莱坞他绝对是个新人,《撒旦》是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是在电影界,弗里兹.朗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老手。

对于这个平时不苟言笑不怎么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德国人,观众本来就很好奇。而这部《撒旦》在放映之后,“意外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杰作!来自德国黑色电影的杰作!完美得让人窒息!弗里兹.朗绝对是黑色电影的大师,他的这部电影中,带有典型的哥特阴影,那份浓重的德国味道,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人都无法实现的。但是在电影的各种操作上,在电影的理念上,弗里兹.朗又明显受到了好莱坞电影尤其是梦工厂学派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这部电影,成为了德国文化和好莱坞传统的完美结合!整部电影散发出来的那份迷人的气息,让人沉醉!这样的一部电影,绝对是黑色电影中的又一部里程碑的作品!”

作为同胞,茂瑙对弗里兹.朗称赞有嘉,给予了他十分高的赞誉,而在我看来,茂瑙的这个意见,显然是十分中肯的。

弗里兹.朗,绝对是个电影大师级的人物,他的电影,深刻、沉重,却总带着一丝悲哀的幽默,让人过目不忘。

“弗里兹.朗,将会成为黑色电影中的安德烈.柯里昂。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能够在这个题材中如此的游刃有余。他的电影,像是一个噩梦,更像是一个但丁式的神奇游历,悲哀、极端、叛逆中带着人性的沉重,这样的电影,任何的话语都是多余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细心地去品位!弗里兹.朗,这个名字一定会被记载在电影史上!”

弗兰克.卡普拉对弗里兹.朗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能让弗兰克.卡普拉这样的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为之绝倒,可见弗里兹.朗的功力已经到了何等的程度。

不过最让人吃惊的,可能还不是弗里兹.朗的这部《撒旦》,而是另外一部事先谁也注意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算是让好莱坞产生了巨大的震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